新春走基层 | 从用电数据看化屋村的变化:腰包鼓了忙“扩产”
1月20日,笔者一行从广州飞到贵阳,转汽车沿着贵黔高速走了约一个小时,通过世界第一斜拉桥——鸭池河大桥,再经过“二十八道拐”后,就到了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站在化屋村的同心广场,放眼望去,乌江水清石见、倒影沉碧,两岸峰壁险峻、气势恢宏。化屋村的好生态孕育了好“钱”景。
“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去年收入十几万元。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要扩大规模,好日子在后头哩。”依托化屋村的奇山秀水,王光元、杨艳夫妇办起了农家乐,还养起了乌鸡,日子越过越红火。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通村公路上(无人机照片)。李潇枭摄
绣娘忙“搬家”
“缝纫机和绣花机都摆一块”“牌匾不用带”……临近春节,久违的阳光时隐时现,在化屋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名背着婴儿的年轻妈妈,正忙着指挥“搬家”。她就是化屋村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杨文丽。
大过年的却忙着搬家,这是怎么回事?杨文丽告诉笔者,由于地形条件限制,没办法扩建厂房,黔西市有关部门为其在市里的创业园区协调了一个上千平方米的苗绣生产车间,她们年前把机器搬过去,准备“过完年大干一场”。
据杨文丽介绍,为了把苗绣发扬光大,她们开发了装饰挂画、丝巾、抱枕等刺绣工艺品以及蜡染手提包、摆件、装饰品等。为了丰富旅游产品,她们还开发了融合本土特色文化、旅游风光、民族风情的系列文创产品。
目前,该公司吸纳了22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每人每月平均收入4000元,还有70余名绣娘在家制作后以计件方式获取报酬。
为了紧跟市场趋势,杨文丽尝试直播带货。如今,近一半苗绣成品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出去。
“我们2020年用电2万多度,去年一下子就涨到了6万多度。”杨文丽打开“南网在线”APP,一边翻看这两年的用电数据,一边热情地说,“我们2020年产值100多万元,去年翻了3倍,到400万元。还未搬进新厂房,供电人员就已经帮我们拉好电了,预计今年产值能增加到600万元。”
临近春节,供电员工又一次走进化屋村,为苗族村民开办的民宿检查用电情况。陈立楷摄
日子甜了要“联营”
在化屋村,提起赵玉学,全村都羡慕不已。
去年春节后,原本准备继续外出打工的赵玉学,看到日渐增多的游客,决定留在家里开个农家乐。
“老板,菜好了没?”赵玉学经营的农家乐里,每天要接待好几拨游客。“来了!来了!”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赵玉学一路小跑吆喝着。
赵玉学刚坐下来,还没和笔者聊上几句,又被妻子杨鹏英喊进了厨房。
农家乐生意红火,自制的“竹叶黄粑”相当受顾客青睐,赵玉学两口子很是忙碌。
“在外面打工,我一年才挣两三万块,还照看不到孩子。留在家里开农家乐,我去年六七月份就赚了3万多块。”赵玉学高兴地翻着手机说,“我们在外面打工时,每年就用1000度电,去年开起农家乐后,用电增加到了6000多度,光六七月,每月用电都在700多度。这用电多,收入才多哟!”
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供电员工为苗族村民新开办的特色民宿安装电表。史开心摄
去年以来,赵玉学一直在为他的黄粑加工厂四处奔走着,他还不忘带上村里的乡亲。“谁想学,我们都教,也可以用‘赵玉学’这个品牌,大家一起富才算富。”
“如果疫情过去,我们收入应该能翻四五倍……”赵玉学跟哥哥盘算着年后联合经营,扩大农家乐的规模。
工厂扩产,群众致富,山村变样,这变化明显体现在供电数据上。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毕节黔西供电局大关供电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化屋村2020年用电量59万千瓦时,2021年跃升到了90万千瓦时,涨幅高达五成。“我们还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雨屋线、雨新线两条10千伏线路,与原有的化屋支线形成联络供电,有力保障了该村发展建设和生活用电。”黔西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副经理何茂媚说。
在化屋村,像赵玉学、王光元这样的农家乐有32家,还有民宿18家、游船35艘。从种地为生到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苗绣加工厂、黄粑加工厂等特色产业渐次兴起,化屋村群众把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
离开化屋,暮色渐浓,村里的点点灯火,扮靓了苗寨,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