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新春走基层 | “他铁了心要种粮”

“他铁了心要种粮,我坚决支持!”沐浴着冬日暖阳,1月12日,记者一行来到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走进长丰利鑫家庭农场,刚和农场主俞兵一家人打照面,俞兵的妻子陈玲便快人快语地说:“有人说种粮食不挣钱,那是他们不会种!”说罢仰头哈哈大笑。

“谁说种粮食不能赚钱?”俞兵接过妻子的话说:“关键是要用好政策。现在种粮要转变思路,只有在规模化和科学化种植上狠下功夫,才能种出更多粮食,赚到更多钱。”

2008年,造甲乡率先在安徽省实施土地整治,到目前已完成5个土地整治项目,整治规模11.6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1万亩,新增耕地2150亩。造甲乡乡长米娟表示,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为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春天,40多岁的俞兵把3个孩子托付给亲戚照顾,带着妻子从寿县老家来到造甲乡创业,满怀信心地承包了2200亩土地,夏季种高粱、玉米和大豆,冬季种小麦。

刚开始时并不顺利。由于缺乏经验,前3年两口子不仅没赚到钱,还赔进去不少。对此,俞兵并没有气馁,他静下心来,对3年来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他说:“问题主要出在种植技术不过关,特别是应对异常天气经验不足。”找到症结后,2013年,俞兵请专家到现场把脉,帮助解决问题,并与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俞兵夫妇响应政府号召,申请建立了市级家庭农场,获得政府补贴3万元,当年就扭亏为盈。2014年,俞兵又经过申请,将家庭农场升级为省级家庭农场,获得政府补贴6万元。此后,随着经验不断积累,俞兵的种粮收入年年攀升。

“这两年,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又在双墩镇承包了2300多亩耕地。我估算了一下,从2008年到去年,十几年来我的年均收入大概在七八十万元左右。”

如今,俞兵的3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小儿子俞泽明跟着父母在农场打拼,大儿子俞利鑫和女儿俞丽云则在双墩镇经营电商,一家人通过努力打拼,过上了富足、幸福的日子。

“小儿子比较能吃苦,放弃了城里的工作,立志要当我的接班人。”谈起俞泽明,俞兵一脸欣慰。俞泽明今年22岁,学的是无人机专业, 2020年主动来到父母的农场,专门负责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管理。

“爸爸常对我说,年轻人要关心粮食问题,要把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俞泽明说,“虽然在农场很辛苦,但看到无人机技术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作用,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觉得自己的专业没有白学,用对了地方。”他告诉记者,目前农场有5台无人机,主要用于农药、肥料喷洒,跟人工作业相比,不仅省时省钱,而且喷洒不漏不重,有利于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一些地方占用耕地建养殖场、种花卉果木的现象,俞兵说:“虽然这样可能比种粮食收益高些,但这是典型的‘吃祖宗饭,砸子孙碗’,我个人坚决反对!”

俞兵是长丰县上一届政协委员,目前任期已满。女儿俞丽云接过接力棒,成了这一届政协委员。俞兵说:“中央一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作为有两届政协委员的家庭,我们不但自己要响应国家号召种粮食,而且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帮助更多人树立‘耕地种粮’的观念。”

“老俞坚持耕地种粮的做法很让我们敬佩。”长期在利鑫农场打工的陈刘村村民董兰说,俞兵经常现身说法,鼓励大家种粮食,现在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

陪同记者采访的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傅厚凯是长丰县书法家协会会员。离开利鑫农场前,他一边打开手提包取出提前准备的笔墨和纸张,一边对俞兵说道:“老俞,你种粮有功,快过年了,我给你写副春联,愿你多种粮、种好粮。”俞兵一家人喜出望外,连声表示感谢,然后一起围上来,看傅厚凯在桌上挥毫泼墨。

1月12日,傅厚凯(中)为俞兵一家人赠写春联。 首席记者 洪曙光 摄

傅厚凯赠送给俞兵一家人的春联,上联是“端牢手中饭碗”,下联是“保障粮食安全”,横批是“年年有余”。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