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助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乃时代之问,中国之答。《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自2013年3 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这一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响应,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而人道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认原则之一,也是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的历史缘起,共通的理念决定了中国红十字会应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多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时指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很显然,“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是其基本遵循之一,而且这里的人道主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成为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集团灭绝人性的种种行径,集中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反人道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而替代这一切的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由此确立了科学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人类共同体理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所向往的纯粹的人类感情、超阶级的爱是不存在的,注定要成为“空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同时也就使人道主义从抽象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批判地继承了欧洲近代以来人道主义的优秀思想遗产并把它改造提升到一个崭新水平,把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伟大理想置于由他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使全人类摆脱社会不平等和各种形式的剥削压迫为目标,为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人道主义精神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历史缘起

《亨利·杜南与我本人》书中写道:红十字运动的诞生并非因为杜南突发奇想,而是因为他内心充满激情随时可能爆炸。索尔弗利诺之战就是爆炸的导火索。杜南先生“随时可能爆炸的内心激情”是什么?那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激发了他内心的人道情怀。14至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是红十字运动的重要前提;17至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红十字运动的诞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启蒙运动将人道理念从文化层面推升为政治纲领和社会变革方案,这些都是红十字运动缘起的重要背景,正是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才让杜南的伟大构想成为现实。红十字运动能够遍及全世界,为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信仰的民族、不同肤色的种族所认同和接受,正是因为其本身蕴涵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道、独立、中立、公正等特质成为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并扎根在各种不同的世界文化之中。尤其是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中华民族5000余年文明传承,“仁”“仁爱”“人道”“博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其不谋而合。

我们要从红十字运动的缘起与历程,特别是共同的人道主义价值,认识红十字组织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历史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切实履行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的人道职责,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促进人类持久和平。

中国红十字会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助力

一是坚定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定位做好国内工作,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30战略》六大转变中的第一条就是“支持国家红会发展成为本地强大和有效的行动者”。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国内使命为主体,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满足人民群众的人道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紧贴中国国情,把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群团组织“三性”要求体现在制度建设、治理结构、改革创新和职能业务推进,乃至具体活动项目中,保持政治定力,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人道工作模式,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框架下履行红十字国际职责,发挥独特作用。习近平主席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指出:“经过150多年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这不仅为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而且让红十字工作者倍受鼓舞,也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努力在以下几个层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助力:

参与国际救援展现中国力量。遵照国家对外援助整体部署,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事务,开展红十字对外人道援助,深化红十字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开展紧急救援和发展援助,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红会的人道主义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利用国内成功经验,开展应急救援、扶危助困、救济民生、社区综合发展等人道项目,打造红十字责任共同体。

开展人道外交发挥独特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是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要通过加强与红十字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红会的交流合作,在协助中国政府履行《日内瓦公约》的国际承诺,应对人道主义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任务上更好地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如在全球抗疫中,为畅通政府间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加强对外宣传分享中国经验。要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展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成就,从红十字组织的视角传播中国文化,阐明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要充分利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国身份,在构建国际红十字运动话语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扩大中国话语权影响力,宣传中国人道主张。成立红十字国际学院也是中国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贡献,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扩大对外宣传,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提供学术贡献和中国主张。

三是在全行业协同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形成合力,打造区域特色优势。推进全行业协同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既需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统筹设计,也需要地方红十字会的主动作为。长三角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以上海市为核心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三省一市”红十字会应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依据《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整合资源,更有效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并在“民心融通”上履行更多国际职责。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021年3月4日,俄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哲学博士根纳季·久加诺夫在俄罗斯《真理报》署名文章中强调: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中共为达到这些高度所起的作用也显而易见。但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不能不强调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在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全世界和平进行的斗争中占据的特殊地位。

显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使这个“特殊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国红十字事业应在这个大局下思考和行动,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中持续助力,在新的赶考路上担当好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