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破解太湖隧道连环难题

在初秋的江苏太湖,100多台挖掘机在建设中的太湖隧道里挥动着机械臂,一派火热的施工场景。

太湖隧道全长10.79公里,是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项目采用双向掘进方式建设,三航局承建的标段全长约5.7公里,共包含9个仓段的建设。

太湖隧道地质条件极差,湖中淤泥最深达10米,三航局项目团队围堰施工到湖中第3至第5仓时,原图纸设计的钢板桩施工已很难进行,在淤泥中打入的钢板桩宛如“豆腐上插刀子”,难以固定,存在坍塌风险。

钢板桩围堰工艺失效,项目团队只能另辟蹊径。面对随时可能停工的压力,项目常务副经理李宝枝迅速带领技术团队展开攻坚。在查阅三航局围堰施工相关工程案例,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后,一套“钢管桩围堰施工方案”应运而生。该方案采用钢管桩代替钢板桩,通过淤泥逐仓固化等措施,增强围堰的稳定性,能够解决淤泥地质围堰施工的难题。但钢管桩施工需拔除已打入的钢板桩,同时,因处在淤泥地质的3至5仓皆为垂直支护段,基坑围护桩、混凝土冠梁以及内支撑等繁琐的施工工序耗费了大量时间,导致钢管桩围堰施工进度进一步滞后。此时,按照既定工期,项目团队隧道整体施工进度已落后近1.5公里,提高施工效率刻不容缓。

“像‘下跳棋’一样,跳过淤泥地质围堰施工,同时,加大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全力以赴保障节点目标!”在项目生产例会上,李宝枝提出了新的设想,即在3至5仓施工的同时,同步进行6至7仓的施工。方案得到了大家一致通过后,项目部立即加大钢管桩的投入,延长围堰结构,同时,增加人员和设备,将原本的800人增加至1600人,并增设一套模筑台车以及4台自主研发的支架台车,保证施工高效推进。在李宝枝的组织下,项目整体施工进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创造了月度浇筑混凝土量8.5万立方米的纪录。

然而,施工进度刚有起色,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随着隧道施工不断向前掘进,临时大堤成功回水,近3公里的隧道“潜”入湖底形成了超长的密闭空间,8至9仓开挖产生的渣土只能从隧道内进出。而此时隧道内的机电安装等配套设施也在同步施工,渣土处置效率异常缓慢,还对机电安装施工造成了干扰。

“9仓是湖中岛建设,需要扩大围堰范围,我们完全可以外扩9仓围堰,将渣土堆放至外扩区域,为开挖提供作业面。”面对突发问题,李宝枝当即做出决定。经过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外扩的方案在第一时间得到了通过。项目团队立即对9仓展开外扩60米的围堰结构施工。随着作业区域的扩大,超长密闭空间渣土运输难题迎刃而解,土方施工速度整整提升一倍,项目团队在施工高峰期完成了3万立方米渣土的挖填工作,节约了近千万元的渣土处置费用。

项目团队像“下跳棋”一样组织太湖隧道施工,克服了连环难题,成功将滞后的1.5公里隧道施工进度追了上来,按期完成了项目节点目标。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