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顺利铺就“海底竹排”

“海底管束拖航已到预定位置,各点停止作业。”9月24日晚,随着四航局肯尼亚蒙巴萨凯皮乌油气码头项目经理林治平一声令下,岸上三台绞车,水上“交运七”与“桩11”两艘船只喧嚣的作业声戛然而止,历时100多天的管束拖航沉放工作正式落下帷幕。

肯尼亚蒙巴萨凯皮乌油气码头项目位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采用设计、采购、施工及试运行于一体的总承包模式,由中国路桥承建,四航院设计,四航局负责施工。该项目是肯尼亚能源安全战略和“2030”远景规划的重要部分,建成后将成为肯尼亚石油供应的主动脉,可将蒙巴萨港的石油处理能力提升10倍以上。

作为项目施工的重中之重,海底油气管束的沉放到位,是打通罐区、阀站、箱涵与主码头之间油路传输的关键。整条管束总长1241米,总重近5000吨,由5条管道绑定组成,包含1条带电伴热的双层保温管道和1条液化石油气(LPG)管道等。“海底管束采用陆上分段预制,水下拖航到位,焊接串联的方案作业,每段都像一个大型的‘海底竹排’,无论是长度、重量以及作业方式在业内都实属罕见。”林治平说。项目团队在管束预制之初便“量身定制”了陆上钢轨滑道,从管束预制厂直通海岸,为“海底竹排”顺利入海提供保障。

考虑到涌浪、潮水等的作用力,如果管束贸然下水容易错位甚至变形。就在大家犯难之时,林治平从窗外正在施工的挖掘机得到了灵感,“我们可以给管束设计一个支架,像挖掘机的铁爪一般紧紧抓住5条管束,从而避免管束错位变形。”林治平带领团队一边探索一边着手定制,分别在管束朝向岸上罐区和海中主码头平台的两端,各焊制出了一个长10米、宽7米、高8米的大型登陆塔架和平台塔架作为管束拖航的支撑点。

为了给“海底竹排”提供足够的浮力,加快拖航速度,项目团队还安排“交运七”运输船和“桩11”打桩船分别抬升两端塔架,并在远端用驳船连接登陆塔架提供拉力,保证管束能在海中顺利拖航。管束拖至预定位置后,两端塔架还可作为永久结构为海底管束连接岸上和主码头输油管道提供爬升通道。

然而管束拖航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当管束拖航至离岸400米时,无论船机怎样拖拽,管束都纹丝不动。”现场负责人毛洪辉立即向林治平汇报。面对突发情况,林治平迅速安排人员到水下排查,原来是登陆塔架陷入了海底淤泥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气举清淤”工艺,即利用空压机向海底淤泥吹气的方式进行淤泥清理,保证其顺利穿过淤泥区,其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塔架还可能再次沉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林治平提出了对拖拉航道周围进行二次疏浚的方案,为“海底竹排”开辟了一条“通途”。

“整条海底管束从方案设计、预制、拖航、焊接,前后共用了770天,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还是圆满完成管束与离岸码头、岸上输油管道间的串联工作。”看着露出海面的平台塔架,林治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