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新时代的时代呼唤出发,深刻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

科学地理解“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大道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和底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要以高度的理性自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结合”过程中起指导和主导作用,是“结合”过程中的主体和主导力量。

在这方面,笔者觉得,匡亚明老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都知道,匡老是改革开放后在学界积极提倡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位重要代表,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是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重点、有系统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研究,使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也离不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他还曾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非格格不入,历史连续性规律使它们带有相通之处。孔子在封建社会提出了大同思想,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共产主义与大同思想都强调“天下为公”。马克思讲国际主义,孔子也强调他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国际”主义,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但有相通之处。可见,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含有真理性或可贵的智慧萌芽,是有生命力的,要做到使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我们认为,匡老的态度是科学的、正确的。尽管这些话都讲在许多年前,但唯此老成,瞻言百里,完全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毋庸讳言,匡老的观点,并非人人都赞同。有些人试图用传统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还有些人偷偷去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二字。这样的观点和主张,貌似与历史虚无主义不一样,但本质上却与历史虚无主义殊途同归,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害无益。因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

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怎样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给了我们科学的指引和指导,值得我们深入地去体会、理解、实行。这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理论体系也不断地因应时代主题而显示出其时代的特质和特点。因此,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都在这个体系之内,又依据时代特质而形成继承和发展的完整序列。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这个完整序列形成、发展、创新、推进的历史。毫无疑问,这个序列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极其重要,不容忽视。不过,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来说,理所当然应该特别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放在学习钻研的首要位置之上。

这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不但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放在学习钻研的首要位置,还应该以之为指导去看待、学习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使得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新时代贯通起来、融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的自然行为。人类的认识史,就是循着这样的规律走过来的。

这里,笔者不禁想起儒家的一个基本价值立场,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我们很荣幸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富足美满的物质生活,还由于我们拥有极其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产。这样的福气,是以往时代的人们所不曾拥有的。但是,随着我们拥有的理论资产的增多与丰厚,很自然地就会产生“祖述”与“宪章”的关系话题。笔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的“宪章”。在全面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性自觉。

正确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特质、标识、内涵怎样?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才能正确、准确地予以把握和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就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何为优秀?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11项中国古代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就是“优秀”。那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激活其生命力,从而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这些无疑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中国古代的七大制度,即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其中所蕴含的优秀养料对于治国理政均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列举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提出领导干部要研读经典,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内容极其丰富,涉及从个人修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需要我们全面而具体地予以吸收消化,从而在吸收消化当中正确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经典作家为“结合”的榜样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否认其学说与先辈思想的继承关系。马克思曾说:“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恩格斯也曾说:“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

在“结合”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当一些人把黑格尔当作“死狗”一样对待的时候,马克思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非马克思主义的来源;这三个来源,同样有其思想渊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古代希腊人的某些见解,能够历史地成为现代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他们的思想学说正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还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重要构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曾说:“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如果不是专门研究科学史,恐怕现代的物理学家不会再去顾及,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当代哲学家却无法离弃。有了爱因斯坦,牛顿力学会显得“过时”,可是黑格尔却不意味着柏拉图过时。莎士比亚的戏剧很精妙,但不能代替关汉卿。有了马克思主义,也不等于传统就自行隐没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经典作家为榜样。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相互融通

国学大师章太炎讲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为甚要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他特别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我们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融通起来,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以之为底蕴和滋养,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