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202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9月5日至6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202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吉林长春举行。围绕“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主题,20余位与会专家发表专题报告,就“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成长路径”“高水平教师培养体系”“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为我国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献言献策。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中共十八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在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如何培养新时代教师?如何更好地对教师进行持续教育?这些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新命题,也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作答。

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钟秉林在报告中指出。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以往的“知识核心时代”已经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彬认为,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高学历仍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在高学历的情况下,还应该具有高学科水平和高教育能力,这种对学科知识深刻的理解和输出才能有助于成为高水平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饶从满和团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他认为高水平的教师应具备认知素养、自我素养、功能素养和社会素养,其中认知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通识素养,自我素养包含发展改进和师德情怀,功能素养包括学习支持和全人教育,社会素养则是指沟通合作能力。

“近一年多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融合,教学空间、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长远来看,知识性的教学迟早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教师教书育人的素养会得到进一步凸显。“未来教师要增强育人的功能素养,要成为学习服务设计者、个性化学习指导者、信仰与价值的引导者,更强调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启迪。”余胜泉强调。

培养人才队伍的职业认同和教育情怀

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事业。三尺讲台上,老师们用粉笔和思想点亮着孩子们的未来。新时期,如何培养出具有更高素养的教师值得关注。

论坛上,周彬分享了一组数据: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其中985高校总共录取14万人,两所985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大概1700人,占所有985高校的1.3%。但在这1.3%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走进课堂。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孙丽昕建议:“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及高考生心志尚未完全成熟,大多对于职业的选择还不明确和清晰,而从教意愿对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始进行准教师的选拔。”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春雷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在师范教育中,还应对准教师的理想信念等进行培养,这也有助于在未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水平教师本身是理论问题,更多的也是实践问题,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为中小学校所欢迎。所以,我们也制定了一个教育硕士项目,帮助原来985学校里面的本科毕业生弥补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情怀,让他们更好地进入中小学校任教。”周彬指出。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的历史任务,与之相对应的乡村教师培养和发展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多位专家也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一组数据对比,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表示,目前来看,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效果最好。“但现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农村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优秀教师下不去的问题。”邬志辉颇为遗憾地说。

对于这个观点,民进山西省委会委员、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裴秀芳也深表赞同。“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激发他们的教育意愿,要注意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对乡村的热爱,真正做到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乡村振兴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坚持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再培训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程,成为教师不是师范教育的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因此,对于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再培训也应不断坚持和突破。

“教师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价值:教师教育的知识生产,教育改革的社会服务,教师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

如何进行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钟秉林认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不可或缺。“首先,要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资质要深化研究和规范,教师教育的资源要进行开发和认证,教师教育培养的方案、课程体系等要不断优化调整;其次要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学生中心和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和多元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需要以事实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提出了“互联网+循证教师教育”模式。“循证培养是以问题性、协同性、迭代性和系统性为特征的,借鉴的是医学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学科方法制度的研究,比如教和学的研究,怎么学、怎么教等都需要通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孟繁华紧随其后介绍了“U-D-S(University-District-School)教师共同体”的模式,其指导思想归纳为三个词——反哺、超越和激活。孟繁华解释说:“反哺就是鼓励大学教师通过挂职副校长、年级主任等方式到中小学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中超越教师已有经验,同时激活大学教师的理论创新,这些新的教师教育理论则又会推动中小学教育实践问题解决。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闭环,循环往复之间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

除此之外,教研员制度也是一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有专家认为,教研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是独特的教师发展体系,是庞大基础教育体系的坚强支撑,也是联通教育政策、教育科研和一线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中间机制。教研员是教研机构中的老师,通俗来说,就是老师的老师。“有人说教研员是‘为老师做嫁衣的人’,但实际上教研员和教师是共同的研究者和成长者,我们就是用优秀培养优秀,用崇高涵养崇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研中心主任罗滨说道。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