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红城常青 ——建党百年之际访遵义

遵义,中国共产党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不曾忘却的红色圣地。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驻足回望,来自1935年的中国西南这座小城的时空纪事,在历史中一直回响。86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危急关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在这里实现从挫折中奋起的“伟大转折”,彪炳史册。

遵义,“转折之城”。不坠转折壮志,留下惊世传奇;赓续红色基因,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接续奋斗,向人民交出一份时代答卷。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调研考察,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红色乡土与绿色发展构成巨大的历史与现代张力。在红色光芒历久弥坚、穿越时空的同时,这片土地愈发常青。  

初心 

每天除了经营农家乐,退伍军人刘学很少离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这是一座两层的木制楼房,讲习厅就设在农家乐楼上。讲习厅墙壁是素面的木板,悬挂着“脱贫攻坚小喇叭”“构建和谐在路上”等自制图画,屋里整整齐齐设置着四处收来的斑驳老旧的68个木头桌椅座位,地面用木板做了地板和主席台,有音响有幕布,正面悬着红色的横幅——“学党史、忆英雄、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宣讲”。讲习厅年代感十足。

刘学清了清嗓子,熟练地开腔:“用故事讲述生活,用生活诠释道理,用道理展现幸福。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扶持下自主创业,不再漂流异乡,全家人朝夕相处,共享天伦,这就是我和父老乡亲们追求的幸福。”这段话也被他挂在木墙上,还冠以“心里话”三个大字。

1976年出生的刘学,退伍之后,回乡种过庄稼,到建筑工地打过工,还一度成为“演技不错”的群众演员。是什么原因让他放下漂流,回乡创业?

“乡愁嘛。”健壮的刘学呵呵地笑,眉眼都眯了起来。“村里生态好了,绿化多了,家乡更美了,到村里来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就更想回家。”曾经在部队干过文化宣传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学,2017年再度回乡启动民宿经营,并心心念念地开设了讲习所。

讲习所位于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牛心村,处在九曲螺江的核心位置,田园风光秀丽,滨河景色迷人,“村在园中,人在景中”,成为“百里洛安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一环。依靠着距高铁站“一小时车程”的优势,正着力打造“重庆后花园”。

县水利工程运行服务中心主任顾爱军说,绥阳近几年下大力气开展生态河道治理,发展健康水产业,将水资源盘活,让水不仅“管”起来、“存”起来、“流”起来,而且“净”起来、“靓”起来、“富”起来。

水环境治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刘学小的时候,一个猛子能在洋川河扎很远,暑假成天都在河里玩。但在2000年前后,河水开始发臭,鱼也不能钓了。现在,综合治理后的洋川河正在悄然发生蜕变。他说,推行河长制以来,各级河长常来巡河,检查有没有塌方、污染、违规捕鱼,沿河群众处理垃圾的方式也自觉改变了。

近年,遵义围绕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着力建设“山水相依乡愁可寄”的最美水利。刘学的家乡记忆,逐渐复苏在现实生活中。  、

遵义市区,穿城而过的湘江河静静流淌,沿岸绿树成荫,宛如绿丝带,延伸进远处的青山。阳光和煦的下午,河边木叶清香,河面披上金黄。傍晚清风徐来,河岸灯火次第亮起,母亲河的气息吸引着遵义市民到河边漫步。沿河的纪念公园,鸟啼与虫鸣,鲜花与芳草,轻歌与曼舞,安谧与静好……湘江河干流综合治理,为遵义人民渐渐增添幸福的滋味。

那条从红色历史走到今天的赤水河,她流经遵义的河段,时下已经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这段200多公里长的河道,被定义为“江河安澜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道、融入自然的休闲道、科技共享的智慧道”,成为贵州省首条国家级“样板河湖”。遵义市水务局局长何德茂说:“示范河湖效应还将向本市更多河流延伸,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幸福河湖的建设成果。”

晕染红色历史的赤水,绿色文明蓬勃生长;传承红色基因的人民,正在走进美好生活。

振兴 

“清华美景农庄”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枧坝镇美景村,这家农庄店面里挂满了写着餐饮美酒字样的红灯笼,门口为省道,对面有山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颇有“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况味。

院子可不小。近前的场院里正晾晒着一席褐色的油菜籽,旁边立着篮球架,停着小汽车,还修建了一排带灶台的餐桌。不远处,是白墙黛瓦的民居,方楼坡顶,侧立面粉刷了蓝灰色的横纵线条,在绿色山岭的背景下,清新醒目。走进厅堂,十分凉爽。墙上挂着金灿灿的“绥阳县首届地方美食争霸赛”奖牌,酱爆肉王、金银花鱼、银丝面炒鸡这几道地方名菜是本间民宿主人的拿手绝活。

主人朱乾铭是厨师,以前在遵义城里做生意,买了房。2014年卖房回乡创业。“水治理好了,环境美了,公路也通了,生意好做了。”他说。

农庄开始年收入几万块钱,后来“每年都在上涨”,到现在年收入已达四五十万元,能同时接待大概150人。

“3月,油菜花就开了,金黄色一片片;收了油菜籽,就开始种稻谷;9月,稻谷熟了,又是一片金黄。”朱乾铭觉得,游客主要是为环境而来,山青、水净、景美,是外面买不到的。“绿水青山真要变成金山银山哦。”朱乾铭说。

距离农庄不远是绥阳县生态旅游开发重点项目观音岩风景区,这个山水灵秀的原生态胜地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为附近带来了商机。枧坝镇人大主席范晓敏说,枧坝的风光格外动人,水赋予了这里灵气和活力,也为当地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遇。

枧坝社区主任王永其扶着村里的水表箱,高兴地说,老百姓现在非常愿意交水费,开民宿和餐饮的也愿意交,按水表计收,“用多少吨花多少钱”“能节约水资源”,大家一起节约用水。

“十三五”期间,遵义创建了两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5个省级水利风景区。依傍星罗棋布的河流水库的生态休闲农业方兴未艾,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各地在沿岸重点打造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乡村休闲旅游滨水精品线。因地制宜,因水兴利,带动茶叶、花椒、竹子、中药材等产业发展。

发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绿色,拓展了遵义发展的维度。遵义人的红色初心,还在不断描绘生态繁荣的图景。

遵义发展,优势在水,忧患也在水。优势在水,是因为遵义年均降水量和人均水资源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忧患在水,是因为遵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经连一座大型水库都没有,工程性缺水成为遵义发展的瓶颈。进入新时代,治水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给遵义治水提出了新课题。

“十三五”以来,遵义市以贵州省党代会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目标,大力实施“市级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和“大水网”会战等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全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遵义先后开工建设59座骨干水源工程,全市在建骨干水源工程累计97座,治理病险水库54座。目前,遵义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27.37亿立方米,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供水能力4.51亿立方米,农村集中供水率从“十二五”末的81.5%提升至96%,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遵义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水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围绕让河清岸美成为常态,建立健全河长制体系,全市1134条河流、519座水库,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遵义市还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2平方公里。

市水务局局长何德茂把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列为“需要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目前,遵义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36座,实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何德茂说:“当前,我们正以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城镇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加快实施城市排水防涝整治,稳步实施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整县推进工作,全力提升遵义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管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遵义市近年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红色遵义造就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常青,是和时代一起成长。从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点走来,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绿色,已经成为遵义的重要生产力、竞争力,更是遵义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底色。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