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在优良作风中求索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

7月21日,民革十三届十五次中常会在武汉开幕。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民革作风建设年。

7月21-22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三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加强民革作风建设工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民革全党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作风建设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与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在注重学习实效、突出民革特色上下功夫,确保民革一切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秉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总结和运用好作风建设年活动积累的鲜活经验,进一步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开创民革事业新局面。

本期“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版面,聚焦“党史上的作风建设”,约请专家学者撰文,通过学习中共党史、民革党史,推动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敬请关注。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百年大党成功的重要秘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加强三大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显得尤为关键。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共产党认识改造中国的科学方法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的初步提出阶段。在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在革命斗争中多次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对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产生了巨大危害。从本质上看,这是在具体革命工作中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呼吁全党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随后经过全党范围内整风运动的开展,广大党员干部都意识到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性,并在思想上取得了高度一致。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实践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此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的曲折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政党转变为中国社会的执政党。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经济、军事封锁和国内百废待兴的严峻现实,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成绩,诸如国民经济的恢复、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以苏为鉴”,调动国内外一切的积极因素,独立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但后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内忽视了在现实工作中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遇重大损失,甚至一度出现严重的曲折。

改革开放以来,是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的全面推进阶段。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随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新时代,在坚持实事求是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紧密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实际,引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坚实的群众根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初步提出阶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成立之初就一直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22年7月,在党的“二大”上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9年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谈到群众工作时,首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抗战时期的党内整风运动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在革命实践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七大党章。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深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稳定物价、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城市居民事业问题,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维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平稳顺利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是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全面展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中良好党群关系的构建,提出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在具体路径方面初步强调要“加强反腐败斗争”。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在谈到密切联系群众时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得到了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在全党范围内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密切党群关系。同时,对腐败现象采取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保持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批评和自我批评: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初步提出阶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目标追求。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自我革命的方式完成了这一时代任务。具体而言,一是在大革命后期,在“八七会议”上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二是在三大起义失败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城市中心论”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继而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三是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使党的思想路线回到正确的方向上。四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方针,使全党实现空前的团结。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原则正式确立下来,也为之后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曲折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如何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我们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纠正了党内部分同志在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左”倾急躁病和右倾保守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成功建立。同时,通过进一步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有力提升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必须“采取群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每隔一定时期,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工作作风的整顿”。1957年,党内充分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极大改进了党的自身作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恢复与创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吸取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党内过去错误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自我批评,形象地说明了“姓资”和“姓社”的区别、“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继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时代命题。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指出了新形势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建设。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真刀真枪、见筋见骨,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示范行动引导党员干部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思想顾虑,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常态,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