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谱写“中国之治”灿烂诗章
长渠通南北,幸福千万家。
2014年12月12日,被誉为“人间天河”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清澈甘洌的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流入北京千家万户。7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让沿线七省市数以亿计人民群众喝上了甘甜的“南水”,还极大地改善了华北缺水状况和河湖生态。2021年6月7日,滹沱河、大清河生态补水正式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助力雄安新区白洋淀湿地生态全面复苏。
我国水资源配置正在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恢宏格局,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擘画治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指明了方向。
从延安时期兴修水利、提高水的开发利用水平,到改革开放后应对资源环境趋紧态势、解决诸多水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将水资源管理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气壮山河的治水史。延安时期,从1939年起,边区政府积极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根据边区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以及群众要求,边区水利建设主要是兴修引水灌溉与水土保持两类民间小型水利工程。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边区的水地逐年增加,1940年改旱地为水地2.3558万亩,1944年水地面积达4.1109万亩。水利工作成为“大生产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军民生活、支持抗战救国以至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湖北大冶市殷祖水厂 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全国供水总量仅为1031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建成水库近10万座,总库容9035亿立方米,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2亿亩,供水总量增加到2019年的6021.2亿立方米。中国以占全球6%的水资源,支撑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16%的经济总量。
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相对有限,水基本“够用”,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喝“大锅水”的现象十分普遍。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发展中的问题接踵而至,愈演愈烈。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取水许可管理等水资源管理基本制度。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首次被提到国家管理的高度。1993年,《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发布,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地方性水资源费计收管理办法,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用水从此告别了随意取用的“免费水”时代。资源环境的日益趋紧,也将水资源管理推到了前台。
2016年,流域组织国际网常设技术秘书处秘书长、法国水管理专家让-弗朗索瓦·唐泽尔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唐泽尔见证了中国从本世纪初以来的水资源治理进程:“我看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的决心和取得的斐然成果。中国不仅将水资源治理作为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优先事项,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近些年来,唐泽尔几乎每年都会到访中国一到两次,每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中国政府这些年来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投入力度,无论在河流水域修复治理、水源地保护,还是在城市水体治理、节水宣传等方面,都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有效防范水体污染,提高水环境管理效率,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用水环境。”唐泽尔说,“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如此重视水资源治理和保护,其意义是世界性的。我相信,随着相关政策在更广范围内得到落实,中国将成为全球水资源治理领域更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人水关系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针对水资源南多北少、丰枯变化大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相继建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引滦入津等一大批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显著提高了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改善了重点地区、重要城市、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等水源条件,有效保障了供水安全。
针对水资源短缺、用水粗放的情况,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2019年全国节水灌溉面积为5.56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亿亩。在工业节水方面,严控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在生活用水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开发利用,全国非常规水利用量目前已达86.4亿立方米。
针对在发展中出现的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水污染等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21个省区实施了禁采、限采措施。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采取“一减、一增”治理措施,南水北调受水区6省市城区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约23.56亿立方米;对河北省滹沱河等重点河段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沿线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补。实施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生态修复,采取节水控需、统一调度等生态治理措施,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2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17年不干涸,塔里木河流域重现生机,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实施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扎龙湿地、向海湿地等生态补水,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引江济太水量调度,改善了太湖及河网水环境。实施珠江压咸补淡水量调度,全力保障澳门、珠海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建立了水功能区划体系,促进水污染防治,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2年的63.5%提高到2019年的86.9%。与2012年相比,2018年全国Ⅰ~Ⅲ类水河长占比上升14.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河长比例下降10.2个百分点。
补水后的永定河湿地 本报通讯员 王秀玲 摄
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需求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建立了全国和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全国用水总量经历了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趋于平稳的态势,2016年以来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推进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国家先后批复黄河、淮河干流、太湖、松花江干流等58条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了相关流域省区水量分配份额和省界断面、重要控制断面水量下泄控制指标,控制河湖开发强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的13个地级市、62个县级市暂停新增取水许可政策。组织开展全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违法取水行为,累计核查取水口超过560万个,基本摸清全国取水口现状,对取用水存在的问题推进整改。强化水资源监测,对1.0298万个地下水站点、1.9万个取水户实现在线监测。对地方人民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安全保障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资源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这些重要论述,对水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等“需”必须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不能突破水资源刚性约束,否则必然人为导致水资源紧缺和过度开发,既无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无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好水资源刚性约束,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
“十三五”期间,水利部重点推进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界定合理的用水需求、通过严监管约束不合理用水需求,落实“以水定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2019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显示: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分别为6015.5亿立方米和6021.2亿立方米,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按可比价计算)分别下降19.2%和2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按可比价计算)分别下降20.6%和27.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554和0.559,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3.1%和86.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监管,水资源保护持续加强,河长制湖长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取得积极进展。
心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需要我们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建立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制度、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社会节水制度,建立健全水量分配、监督、考核的节水制度政策,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
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绵延5000多年,弦歌不辍,历久弥新。人水和谐共生,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回望来路,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优化我国水资源管理,消解“河川之危、水源之危”,建设生态文明,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映照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出“中国之治”的灿烂诗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一定会在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成为现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刻下不朽的印记。
责任编辑:焦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