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支撑
●瞄准重点发力,把锻强现有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攻坚“卡脖子”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研究制定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政策,给予精准引才、拨投结合、首试首购等支持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评价,在各类人才计划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比重,敢于交任务、压担子,健全鼓励担纲、宽容失败的机制,切实为人才松绑鼓劲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人才是强国之本、圆梦之基,要聚焦有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南京市坚持全域视野、推动产才融合、深化体制改革、营造服务生态,全力吸引和集聚“高精尖缺”人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全域视野,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视野决定未来,战略决定发展。当前,无论是人才的地域流向,还是引才的竞争方式,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要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工作理念,坚持以战略眼光看待人才问题,用战略思维推进人才工作。南京有高校51家、研究院所600多家,是集聚顶尖人才的主阵地,要建设人才高峰,必须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充分借力高校院所平台载体。增进一个共识,凡是落地南京、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就是南京的人才,形成既重产业又重高校、既重创业又重创新的人才工作格局,推进校地人才发展通盘考虑、一体谋划。开放一揽子政策,遵循校地合作特点和人才发展规律,升级市级紫金山英才计划,各类项目向高校院所、科研单位进一步开放,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支持顶尖人才、青年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集聚。深化一系列合作,开展“宁聚英才·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协同协作,针对顶尖人才共编引才计划、共享渠道资源、共建创新平台,聚力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着眼产才融合,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发挥人才驱动作用的关键。过去人才跟着产业走,现在产业随着人才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就可能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南京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面对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的光荣使命,尤需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引产,在产才融合中形成人才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带动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建好主体基础,立足“2+6+6”创新型产业布局,遴选一批具有创新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等资源,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全面提升龙头企业创新水平。瞄准重点发力,把锻强现有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攻坚“卡脖子”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研究制定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政策,给予精准引才、拨投结合、首试首购等支持,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专项奖励。集成要素保障,统筹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强化对人才初创企业支持力度,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资基金支持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人才企业。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体制顺则人才聚,机制活则动力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持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建立市场认可、薪酬评价和举荐认定“三位一体”的市场化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对标“走在前、做示范”目标定位,必须持续深化、久久为功,努力在体制机制上做到最活、最好、最管用。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提高项目经费直接用于“人”的比例,深化紫金山实验室“人才科研特区”探索,不断提升领军人才自主权。提升人才评价水平,向用人主体授权,制定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推广等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赋予顶尖人才和高校院所、重大创新平台、科技领军企业人才举荐权,完善市场化评价机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评价,在各类人才计划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比重,敢于交任务、压担子,健全鼓励担纲、宽容失败的机制,切实为人才松绑鼓劲。
聚焦人才需求,营造安心安业好生态。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要既注重用真金白银吸引人才来宁创业,又注重涵养人才服务软环境,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生态。聚焦人才需求,整合服务力量,协调解决好人才关心关切的“关键小事”,成就人才安心安业的“大事要事”。建强服务体系,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好市区两级联席会议机制,深化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推动人才工作者下沉一线,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人才服务网络。突出服务重点,优化人才安居计划,针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分类给予资格放宽、购房补贴等支持,做细做实人才子女入学、就医诊疗、休假疗养,真正回应人才迫切需求。提升服务品质,提档升级紫金山英才卡,加强“人才码”建设,健全人才专属档案,针对院士等高层次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增强人才获得感归属感。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