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不如摆摊:创业的一万种可能
“我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场市集活动,可以说我设计的品牌是随着市集逐渐成长起来的。”
设计师虫冉的“摆摊首秀”是2019年的一场创意市集。她带去的是自己绘制的自然科普主题明信片,以及纸胶带、贴纸、印章等手帐文具。
“用一种有趣的方式,为大朋友、小朋友们介绍好玩儿的大自然。”
今天的虫冉是自然文创品牌BetaLabo的创始人,“走,到创意市集摆摊去”仍然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你的画太可爱啦,第一次发现虫子居然也能这么有趣”“这块石头跟我有眼缘,可以用它刻一枚‘枕上诗书’的藏书章吗”“这都是用废弃纸袋做的,感觉真的好神奇”……
从篆刻印章、手工版画、手作器物,到自然科普文创、艺术微喷、可持续产品,当代市集俨然成为一座包罗万象的宝库。
“摆烂不如摆摊”,这句看似玩笑的口号,如今已经是不少创作者通往自由职业生涯的新路径。
这些厌倦了朝九晚五生活的年轻人,选择把热爱变成事业,从走进创意市集“练摊儿”开始,一步步打造个人品牌。
“摆烂不如摆摊”,这句看似玩笑的口号,如今已经是不少创作者通往自由职业生涯的新路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摆”出个人品牌
在创立自己的文创品牌之前,虫冉首先是一位善于发现美的自然爱好者。
在虫冉的笔下,无论是生活中常见的昆虫、鸟类,还是遥远的极地动物、古生物,都变得生动而亲切。也正因如此,她绘制的文创产品在市集上深受消费者喜爱。
虫冉笔下千姿百态的甲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一直是怕虫子的,尤其是个头很大、会飞的甲壳虫,平时从来不会主动去搜索虫子的图片,但在市集上看到了这些画,忽然发现有些虫子其实很漂亮”,95后消费者潇潇带着新奇的目光,在虫冉的摊位挑了一套“手绘昆虫小百科”甲虫图鉴卡片。
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彩虹锹甲、色彩艳丽的宝石蛙腿茎甲、琥珀似的黄瓢虫……千姿百态的甲虫令潇潇大开眼界,“不知不觉间重新认识了这些小生命,原来看起来很梦幻的萤火虫也是一种甲虫”。
“大家的反馈给了我很多鼓励”“今天带来的是这个秋天的新作,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刚开始做饰品,做的东西能卖掉就很快乐,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这两天在跟大家的交流中收到了爱的信号”……
对于很多创作者而言,市集上消费者的声音意味着前行的动力。在不久前举行的“新桥旧书旧物市集”上,几位摊主不约而同地表示,市集是他们“以爱好为生”的起点。
新桥旧书旧物市集现场。(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涂瀚文/摄)
“市集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合作机构、媒体和同行朋友,有些企业喜欢我们的文创产品,会在市集上现场沟通采购和分销合作;很多亲子空间、实体书店通过市集了解了我们,也会邀请我们去策划、参与自然科普主题的线下活动;还有出版社的编辑看到我的绘画作品,提出了创作儿童科普绘本的邀约……”
虫冉和其团队成员都认为,市集蕴含着巨大的合作潜力,为新生品牌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在过去的三年里,北京潮玩造物博览会、新桥“图书+艺术”市集、北京图书大厦文具文创潮玩荟、北京手帐市集、番茄口袋原创市集等活动现场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从市集爱好者“进化”成摊主的小瑜也表示,今年初在北京的一家二手书店举办的市集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初次陪朋友摆摊,小瑜惊喜地发现遇到的顾客大多很友好,对原创设计的认可度也比较高,有很多人愿意倾听创作者的声音。喜欢设计、手工缝制包袋和饰品的她“找到了把爱好变现的地方,几个月前开始把摆摊当成副业,希望以后有一天能注册自己的品牌”。
2.有温度的交易平台
“虽然有网店,但平时不怎么用。来赶集多有意思,面对面交易,大家可以挑挑拣拣、聊聊天,说不定还能交到投缘的朋友呢。”
在主营麻胶版画、橡皮章的三猫堂mini gallery摊主眼中,市集有一种独特而温暖的魅力,自称“社恐、不善言辞”的她在聊到创作灵感时滔滔不绝,“在爱好中把自己完全‘交付’出去”。
消费者与摊主面对面交易。(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涂瀚文/摄)
对于充满灵感的青年创作者来说,市集的“烟火气”是最好的感染力,可以让他们全身心沉浸在开放、和谐的氛围中。
在这个有温度的交易平台,每位摊主都有说不完的温暖的回忆。
虫冉刚开始参加市集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对昆虫有深入了解的千足虫爱好者。
“大哥看我画了许多甲虫,从包里掏出一个本子,把他知道的国内研究昆虫的学者名字写了下来,向我一一介绍,还分享了许多与昆虫相关的网站、书籍,鼓励我研究和创作,临走前他还把这个本子送给了我,”虫冉回忆道,“我和他只见过一面,但这个小小的本子带给了我很多力量,至今一直是我的珍藏。”
摆摊新手小瑜也在市集上遇见了“愿意伸出手,扶着一个‘小白’往前走的陌生人”,她十分感谢来自顾客与其他摊主的善意。
“经历了手忙脚乱的阶段,算错钱、忘带打印好的收款码、不小心把答应留给一个客人的手链卖掉……我觉得换个场合可能会被投诉吧,但是来逛市集的有很多可爱的人,他们看出我内心的慌乱后,反过来会劝我这没什么,旁边的摊主也会时不时搭把手,帮了我很多忙。”
市集就像一条纽带,把热爱创作、欣赏创作的人连接在一起,让交易与交流变得更简单。
“逛市集只有零次和一百次之分”,一位对市集“上瘾”的消费者表示,她关注了很多主办方,只要看到感兴趣的市集就会买票,尽管有不少摊主已经成为熟面孔,彼此也加过好友,但“面对面交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更容易打开自己,做买卖的同时也是在交换故事。”
市集连接创作者与消费者。(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涂瀚文/摄)
只要遇到优质的主办方、契合品牌风格的活动主题,虫冉的团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每个月至少会参加一场市集,有时还会专程去其他城市参加市集。尽管BetaLabo在微博、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的账号和微信社群为她积累了不少粉丝,电商平台的交易额也在上升,但虫冉仍然很重视市集这个线下拓客渠道。
“市集让我有机会和大家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更加真诚,是任何线上平台都无法取代的。我们非常珍惜和每一位客户在这里相遇相识的缘分,也期待未来的市集会带来更多的惊喜。”虫冉说。
3.市集与品牌“共同进化”
“把爱好变现”的另一面,是成为市集摊主的坎坷之路。不少创作者都有过“踩雷了”“入不敷出”等创业受挫的经历。
近日,一位杭州的摊主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市集主办方对原创的评判标准不够严格,他旁边的摊位“能看出明显的批发痕迹”,以至于“顾客一路看过来,对真正的原创设计也失去了信任”。
另一位“勉强赚到了油钱和停车费”的摊主则表示,尽管市集的客流量很大,但并不适合自己的非遗工艺品,“很多潮流青年想看的是高度个性化的、标新立异的设计,传统纹样的蜡染对他们来说太普通了”。
市集上的原创手作摊位。(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涂瀚文/摄)
“我觉得主办方是市集的‘总导演’,起到的是很重要的统筹作用,这个角色不能太‘佛’了,如果谁来报名都‘好好好’,即使每个摊主都真的很好,拼凑在一起也可能变成乱糟糟的大杂烩。”今年夏天,小瑜有过两次被主办方“拒之门外”的经历,但她仍然选择了以消费者的身份去逛市集,“在现场感觉风格确实有些不搭,市集的艺术性很强,主要是一些比较成熟的设计师品牌和潮玩品牌”。
市集品牌新桥市集主理人戈多认为,要办好一场市集,主办方必须充分重视选品,聚焦市集的主题,了解来到这里的消费者想看什么,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交流对象。这个年轻的市集品牌从2021年的“图书+艺术”市集做起,两年间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在摇摇晃晃中慢慢掌握了一些走路的技巧”,对市集主题、选品、呈现方式与宣传推广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戈多计划“对市集平台进行优化和升级,为摊主们打造个人品牌助力”。
创意市集与原创品牌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好地融入市集场景,创作者们各显神通,共同营造“赶集”的新鲜感。
虫冉也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在市集上为参观者带来有别于线上渠道的丰富体验:为顾客现场签绘,写下一段每个人专属的寄语;邀请热爱自然的小朋友到摊位来做小助手,换一种身份参与市集,一起为他人介绍自然科普知识并推荐产品;把自己饲养的宠物甲虫带到市集现场,直观地展示昆虫的生活细节,传递“和大自然做朋友,好玩又有趣”的品牌理念。
虫冉给顾客的专属寄语。(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涂瀚文/摄)
“很多买家都是在市集上认识我们的,有些怕虫的人经过我们的摊位,也愿意停下来,听我分享一些关于昆虫的趣事。比起独自沉浸在大自然的世界里,市集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关注自然、喜爱自然、用创造性的方式记录自然,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虫冉表示。
创意市集是年轻人的精神乐园,同时也是他们的创业加油站。在消费者眼中,逛市集就像寻宝一样,可以收获无限惊喜;而在创作者的眼中,市集是品牌生长的土壤、走近消费者的通道,他们期待与市集主办方相互成就,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