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国家话语学”
国家话语是国家意志、治国理念、制度创新、文化精髓、发展道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话语特征集合,是一套与时代背景、社会动因、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等要素密切关联的符号系统和叙事结构,是一个国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表征方式,具有深邃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中国的国家话语是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方案、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改革开放发展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和智慧表达,可以形塑国家形象、彰显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国家话语学”,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供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学界在交叉学科建设背景下积极开展学科自立,更需要各学科的学术自觉,努力构建起“国家话语学”学术共同体。
话语自信
目前,中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和国际事务交往中已形成一系列备受全体中华儿女自豪和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话语表达,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理念立场、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话语的域外表达和国际传播现状,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对全球的经济贡献还不够匹配,被表达、被阐释、被定义的窘境依旧存在。对此,我们要增强话语自信,更好地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服务。
其一,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谱写了一卷卷丰富的话语发展史,需要各学科开展系统研究。中国的国家话语是中华文明的符号,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奋斗史,也是一部国家话语的独特建构史。在不同时期,中国的国家话语形态发生了历史性演变,不断突破西方话语藩篱,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共识,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理念自觉和制度创新。从创设区域话语场到引领全球话语场,拓宽了中国的国际话语空间;从治国理政到全球治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体系。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在国际秩序重塑和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也愈发重要。我们要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在国际话语场域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
其二,新时代需要中国向世界发出声音。阐释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各学科的学术责任。学术界要以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发展实践、中国改革问题作为国家话语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国际时局变迁和国家发展坐标,积极开展中国国家话语研究,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全球治理方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深化国际社会、海内外华人、学术界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和共情认同。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国家话语研究开始发生转向,从他者镜像到主动建构、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传播,多渠道抵御西方的话语霸权。我们在有足够的话语自信的同时,也要有强大的国家话语能力,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而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中国特色,正是中国国家话语的时代表征和概念符号。我们有必要将这种话语自信转化为学科自觉,为国家话语立学,建立“国家话语学”,通过开展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和多维度阐释,建造共通的意义空间和话语空间,引导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理性认识中国,助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学科自立
开展国家话语研究、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需要多个学科联合攻关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其一,确立“国家话语学”的交叉学科地位。设立交叉学科成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有着明确的学科制度支撑。目前,在实践层面有大量国家话语的相关研究,但在学科层面关于“国家话语学”的讨论则明显不足。多年来,国家话语研究一直在走学科交叉的研究路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方法愈加多元,研究议题越发深入,国家话语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但由于国家话语研究的学科地位尚未明确,相关研究多呈现分离式和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话语学”,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突破点和增长极,是时代发展之需,也是学科建设之需。
其二,开展国家话语研究,既是语言学界关切的重要学术议题,也是政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为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相关领域学者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国家话语的内涵。在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领导人话语、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军事话语、外交话语、文化话语、国家机构话语等;在微观层面涉及的内容则更加丰富,主要涵盖廉政话语、减贫话语、南海话语、革命话语、党建话语、红色中国话语、制度性话语、财经话语、国家安全话语等。这些关于国家话语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家和话语的关系、话语对于国家的价值等展开,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不断增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级别课题中也有不少国家话语的相关指南及议题,已形成若干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为创立“国家话语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前提。
可见,“国家话语学”中的学科交叉,不是各学科之间简单的概念嫁接或理论套用,而是议题凝练、理论交叉和方法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学”,可以包括两种研究取向。一是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文化中寻找理论基因;二是借鉴国际话语研究的理论和观点,探索中国本土化的国家话语研究范式和方法。基于上述学科逻辑分析,“国家话语学”应突破相关学科的边界藩篱,发展为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同时,“国家话语学”也要形成开放包容的研究领域,具有高度的学科间性,鼓励不同学科的概念和方法互学互鉴,共同研究国家话语议题及相关问题。除语言学、翻译学、政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之外,还可以通过历史学等学科,研究中国国家话语的历史演进,编写中国国家话语史。“国家话语学”的知识生产和理论衍生是无止境的,会不断有新兴学科的知识集聚和理论融合。随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相信中国话语研究必将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常青树。我们要加强“国家话语学”的学科建制,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范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学术自觉
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国家话语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学科互学互鉴、积极行动、协同推进。
其一,吸收政治学、国际关系、经济学、传播学、语言学、外交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成立“国家话语学”学科专业委员会,构建“国家话语学”学术共同体,加强智库交流和学术互鉴。多年来,国家话语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先后成立了多个研究会,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探讨国家话语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成立“国家话语学”一级学会,集聚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学术力量,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为着力点、着重点,从中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中挖掘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打造新概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国家话语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国家话语新实践,做好新议题的设置和热点问题预判,为国家制度性话语的创新提供有益决策。
其二,创设国家话语研究机构,加强国家话语相关领域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家话语新型智库。目前,国家话语相关研究已形成强大的科研矩阵,这些研究机构致力于国家话语生成、国家话语能力建设、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国话语外译与国际传播、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成为重要的国家话语研究智库。我们可以在现有学会和智库机构的基础上,鼓励相关支撑学科条件成熟的院校成立国家话语研究院、国家话语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主动参与国际性学术组织,加强国内外国家话语研究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话语研究。还应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国家话语热点议题,不定期举办中国话语国际研讨会,同时鼓励中国学者积极参加国际话语学术会议,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话语研究学术成果,加强与国际话语研究界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增强中国特色国家话语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其三,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创办“国家话语学”学术期刊,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要加大对“国家话语学”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既要发挥各类纵向课题的专项资助作用,也鼓励创办相关学术期刊,特别是外语类院校发挥多语种外语优势,创办相关多语种外文期刊,积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中国国家话语研究成果。同时,建议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开设“国家话语学”研究专栏,加大对国家话语相关议题研究成果的支持。此外,鼓励各相关学科领域加快“国家话语学”文献中心建设,建立话语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云端平台和数据库。
其四,健全“国家话语学”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国家话语人才培养。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本科阶段设置“国家话语学”专业,在其他专业可开设选修课将国家话语知识融入课程思政,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研究生教育中,可以设立“国家话语学”一级学科,根据学科差异自设二级学科方向,如政治话语、外交话语、经济话语、文化话语等。条件成熟、学科覆盖面广的院校,可在交叉学科之间开设辅修专业,或开设双学位项目,实行多学科之间的学分互认,真正实现学科交叉和知识交融。
通过以上努力,可为“国家话语学”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只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才能立足实践经验、聚焦突出问题、汇聚科研力量,形成学术研究合力,打造学术共同体,从而赋予“国家话语学”持久的学科生命力。当然,新兴交叉学科“国家话语学”的学科基础仍有待夯实,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发力。既要做好学科融合,形成学科集聚效应,也要做好议题续设和理论创新,丰富国家话语的内涵,拓宽研究方法和传播渠道,多举措整合学术资源、优化学术平台、集聚学术力量、加强学科建设、重视智库建设,通过理论加持和智库支撑,切实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战略,服务于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大局,进而助推国际传播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甘霖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