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猎猎招展的“一抹鲜红”
6月21日,在青海油田山201井井场,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东营录井部SL280队首战告捷,队长周健将“青年突击队”旗帜小心叠好并收起,准备转战到山301井继续施工。
这面旗帜,已在青海雪域高原上飘扬了61天,虽然有些破损,但依旧鲜红。
今年3月,周健首次出征雪域高原,他率领全队7名员工组成的“青年突击队”跋涉2550公里,登上海拔3300多米的201井。61天,他们在拓市创效的征程上攻难关、当先锋、打头阵,让胜利录井“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雪域高原上猎猎飘扬。
出征——踏上2550公里征程,扛起拓市创效重任
3月22日,从东营录井部党总支书记王泰强手中接过“青年突击队”旗帜的那一刻,周健和队员们就暗下决心:坚决不辱使命,用过硬技术打响胜利录井品牌。
SL280队以最能打硬仗、最能扛责任著称,曾连续4次获得公司“红旗团队”荣誉称号。此次出征,他们将承揽青海项目3口井,预计工作时间6~7个月。
3月26日,周健和队员跨越2550公里,顺利抵达青海省德令哈市大柴旦镇山201井。
山201井位于海拔3300米的青海高原,队员们初上高原,无一例外出现了头部胀疼、胸闷气短、嘴唇干裂、口腔溃疡、耳鸣、手指麻木等症状,尽管说话都喘着粗气,但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缺氧不缺斗志,艰苦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圆满完成任务。
“谁都知道高原苦,可全队7人全部主动报名参战!”周健既对队员的支持心怀感激,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荒原、旷野、大风、黄沙,成为高原独特的风景。3月27日一早,周健将“青年突击队”旗帜挂在仪器房前,那一抹鲜红,迎风猎猎招展。
空气只有平原地区的70%,胸闷气短、嘴唇干裂不必说,一袋密闭的湿巾,竟被压力胀得鼓鼓地如同皮球。遮天蔽日的沙尘,撞击营房“叮叮”作响,还往口鼻里钻。雪粒如同冰雹,随着风像小刀一样割在脸上。
首日奋战高原,尽管白天已筋疲力尽,但是到了晚上就是睡不着,说不出是麻、酸、痒,还是别的什么滋味。总算睡着了又在一阵惊厥中醒来,其他队员情况也类似。
“兄弟们!”周健给大家打气,“咱第一次来高原,可以没有经验,但不能没有斗志,其他队伍能干的,咱一定也能干,还要干得更好!”
“队长放心,我们没问题!”“最重的担子我们挑,最急的关头我们上,最难的时刻我们到!”……队员们积极回应。
每日清晨,他们迎着“青年突击队”旗帜开始一天的工作。“看到这面旗帜,瞬间感觉热血涌动,全身充满力量。”仪器工程师陈栋笑言。
破冰——征战海拔3300米高原,让隐身油层现真身
“从SL280队到‘青年突击队’,我们举起了旗帜,就必须拿出胜利录井的硬核技术,为甲方提供最好的技术服务,给‘青年突击队’增光!”第一个班组会上,周健动员大家。
青春的热情一旦迸发,就会产生绚烂的光芒。
施工现场,周健带领队员积极与工程方协调清理杂物、吊装设备,两小时后仪器房、地质房相继就位。而这时突如其来的沙尘暴给了突击队一个“下马威”,遮天蔽日的沙尘铺天盖地,不一会儿,鼻孔里都是尘土。
沙尘肆虐近两个小时,眼看风势渐小,队员们赶紧继续设备就位工作。不多时,天空又下起了雪粒。连续长时间作业,大家体能已达极限,此时仍有两栋宿舍房未就位,队员们心急如焚。寒风裹挟着大雪像一把把尖刀,割得脸生疼,大家终于抢在傍晚前将宿舍房顺利就位。
队员们第一次体验了高原环境之苦,接下来又见识了高原施工技术难度之大。
甲方要求在路乐河组等4个层位见油气显示取芯,然而地下存在3条断层,包含13种不同岩性,宛如迷宫一般,且周边6口邻井有两口看不到路乐河组层位。
为找到“可能并不存在”的层位,周健和队员一边把握“宏观”需求,每天研究地质设计,加强和甲方沟通;一边使用“微观”手段,用显微镜、元素录井等分析仪器,通过观察180多个各类样品,成功发现了路乐河组层位特征。
然而,层位卡取难,显示落实更难。由于该区域的轻质油荧光强度不足一般原油的30%,这让油层在荧光灯下成功“隐身”。他们创新组合运用“荧光灯+双目镜”,让原油荧光在40倍镜下现身,成功卡取路乐河组取芯层位,首次落实了马海东构造带元古界“油斑”级别油气显示,获得甲方充分肯定。
协作——7名队员握指成拳,再苦再难也无所畏惧
4月15日早上,周健在交接班会上发现仪器操作员孙大伟两眼通红、精神欠佳,知道他又遇到了高原反应。
“赶紧回去再睡会儿,你的班我来替!”周健命令孙大伟回去休息,自己投入“描述岩屑+操作仪器”的工作中。这天,“一人分饰两角”的周健频繁穿梭在录井仪器房和地质房之间。
这口井施工期间,队员之间相互替班10余次,进一步融洽了关系、凝聚了合力。
“有了抱团取暖的‘温度’,才会有攻坚突击的‘硬度’。”周健道出了7名队员握指成拳,最终战胜这口高原井的秘诀。
工作上相互“搭台”,生活上相互帮助。由于高原气压低,米饭总是煮不熟,吃在嘴里像生嚼绿豆。为了让大家吃上熟食,周健自备了电锅和食材,下班后炸油条、烙油饼、煎鸡蛋,为大家改善伙食。
“队员们越是不怕吃苦,我作为队长就越该帮他们多承担点。”周健的话很朴实,却很有力量。
61个日夜,这支平均年龄36岁的“青年突击队”克服高原缺氧和资料缺乏带来的困难,卡准3个取芯层位,获取4筒次28.26米第一手岩芯实物资料,预报了4次异常情况,助力钻探效率较计划提升13%;划分了6个地质层位并建立马海东构造带1174米地质剖面,实现了首口高原井录井施工全面告捷。
“后面还有两口井的施工任务在等着我们,不管多苦多难,我们定会全力以赴,不辱使命,胜利归来。”周健说。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