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在中原油田,一代代石油人传承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石油人的好家风代代相传

孩子小时候犯了错误,油田退休职工朱启林教育孩子主动认错,要求孩子知错必改。学校离家3千米远,朱启林不送不接,让孩子每天步行12千米,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今,朱启林祖孙8口人,有5名共产党员,全家人为之骄傲,并且共同维系、传承着好家风。

在油田,有很多和朱启林相似的家庭,家庭成员相亲相爱涵养出向上向善的传统美德,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厚植传统文化根基,弘扬爱国爱家情怀。为引导更多家庭传承美德、培育良好家风,油田关工委连续三年组织油田职工、退休职工参加由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等五家单位联合开展的“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油田在2020年、2021年“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退休职工韩青的作品《仁爱为善 明德于行》、退休职工朱启林的作品《我的家风家事》分别在2021年“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三等奖。

孝老爱亲构建文明根基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符号。孝老爱亲是一个家庭家风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构建文明家庭的根基。

油田职工刘韶艳自小随父母远离家乡。她的记忆中一直有个画面:冬天,无论天有多冷,风有多大,父母都会背起行囊,一脸幸福地奔向通往家乡村口的小路,在那里,准能看到奶奶站在村口翘首以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刘韶艳记忆中的画面与千年古句不经意吻合。回家的路虽远,但阻挡不住已迈出的脚步。

油田职工王文峰的爷爷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王文峰从小就看到,父亲无论下班后多累,都要打盆热水给爷爷洗脚、给爷爷按摩腿部关节,这一举动一直坚持到爷爷去世。

油田退休职工王忠礼的爷爷在世时家里已是五世同堂。一家人长寿的秘诀就是“孝”。王忠礼自小听爷爷讲“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晚上,在别的小朋友还在街上玩耍时,他已返回家中给曾祖母暖被窝,把曾祖母冰凉的双脚抱在胸前。如今已80岁的王忠礼身体依然硬朗,和孩子们一起照顾生病的老伴,带老伴去旅行。“孝”的家风在他家延续,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成为传家宝

勤俭节约,俭以养德,是油田职工任娟娟家的家风。任娟娟由外公外婆带大。外公教会她“锄禾日当午”诗句的同时,还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让她养成节约的习惯。在她看来,外公的木质工具箱就是能变戏法的百宝箱。外婆为了节约,用一个大水盆收集家中使用过的废水。有了外公外婆的言传身教,任娟娟不仅节约用水,还节约用电用气。

“润物细无声”。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如今,油田职工王易燃70岁的母亲仍然坚持学习电脑和手机操作。在父亲四处找油的那个艰苦年代,王易燃的母亲扛起家庭重担,如今依然为儿孙操劳。王易燃接过母亲勤俭持家的接力棒,茶余饭后给孩子讲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教会孩子生活小窍门,比如,家里的冰箱出现异味,他会教孩子把剥下来的橘子皮、柚子皮洗干净、擦干后放入冰箱以除冰箱异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一个书包背了三年,磨穿了好几处地方还不舍得换新的。

良好的家风滋养心灵。油田职工张莉的父母教育她生活要有秩序、要有时间观念、要自尊自爱。不仅如此,她还继承了父母勤俭持家的良好品质,并将这种家风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从小就有了铅笔头不乱扔、削削接着用的想法。在她的启发下,孩子还学会了废物再利用,用喝过的饮料瓶制作长颈鹿,用易拉罐制作花瓶,用废旧报纸制作手枪等玩具。孩子从此养成了爱探索、爱创新的习惯,优良的家风也在生活习惯中延续。

积善成德点亮仁爱之光

油田关工委委员、基地社区服务中心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韩青的征文内容展现出仁爱的传统美德。与堂哥青梅竹马的女孩因家庭包办婚姻突然远嫁,这让堂哥大病一场。30年后再相见,堂哥不怨不怒。看到当年女孩的丈夫因重病不能自理,堂哥义无反顾出手相助,为他擦洗身体、喂药喂饭,并承担起繁重的家务。近3000天的无私奉献,堂哥成了一家人的依靠。重病丈夫去世前把一家老小托付给堂哥。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堂哥同意了与当年女孩的婚事。办婚礼当天,堂哥郑重地拿出首饰盒,与当年心爱的女孩互换信物。然而,他的信物“惊艳”全场。信物是40年前远嫁的女孩看望生病的堂哥时买的橘子。这个已经变得干瘪的信物感动众人。

该篇征文从近5000篇征文中脱颖而出,在2021年“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

善是一粒种子,在阳光的哺育下能生根发芽。“老石油”高树理的父亲在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要让年幼的高树理和自己一起出门讨饭来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看着父亲将从一家家讨要来的玉米面、小米、咸菜、大酱等物品转送给别人,善的根茎已在他心中蔓延。在父母良好品质的影响下,高树理成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人,退休后依然热心公益。

在油田退休职工杜京叶的心中,“善”是两个账本。杜京叶不满三岁就失去了父亲,她虽然没有记住父亲的长相,但是父亲留下的两个账本让她受益终身。家里人口多,靠父亲做小生意维持生计。无论自己的生活多么拮据,父亲依然接济着穷苦的乡邻。虽留下了账本,但父亲不允许家人催账。“哪个人有头发要装成秃子”,是父亲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

饮水思源胸怀感恩之心

油田退休职工王慧辉的家里有一张毛主席像,是从奶奶那里传下来的。50多年来,无论家搬到哪里,奶奶都会先把这张毛主席像端端正正挂在自己的房间里。奶奶有幸见证了祖国的巨大变化,她总会对王慧辉说:“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我没想到自己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最该感谢的是共产党。”

后来,奶奶离世了,但她的话烙在了王慧辉的心中。王慧辉知道在奶奶心中毛主席就是共产党的代表。参加工作后,王慧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入党申请书。如今,有30多年党龄的王慧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对自己的培养。

一个智慧的家庭不仅要传承家风,还要有回馈社会的格局。

油田退休职工李炳辉从娃娃抓起。他从孙女上幼儿园之后,就给她讲述中原油田发展史,将自己参加石油会战的经历还原,带孙女参观油田发现井,让孩子感受当时的艰苦生活。孙女听着石油人的故事长大,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不乱花一分钱,还把平时攒的零花钱主动拿出来捐给灾区。

连续多次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的油田退休职工娄文成多次获奖。每次获奖,他都把奖品、奖杯、荣誉证书拿出来向孩子们展示,激励孩子们积极进取。受他的影响,两个孩子都成为石油行业的栋梁之材。

家风是诚实,家风是自立,家风亦是平等,家风融于情和爱。石油人的好家风传递着亲情的味道,洋溢着美而质朴的暖意,以不同形式陪伴着每个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