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瑶家新寨有3个“一个人”的警务室
一路行车小心翼翼,在能见度不到10米的公路上颠簸许久,再爬上两个高坡,笔者终于见到了这个在半山腰建起来的警务室。
这是一间平房,见笔者来采访,常驻辅警朱国庆憨厚地摸了摸头说:“我一个人在这两年了。”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警务工作,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瑶家新寨的“国庆警务室”是第一批试点。在红河州,像瑶家新寨这样“一个人的警务室”有3个——金平县下田房村的白国徽、河口瑶族自治县蚂蟥堡农场的贺建军和朱国庆一样,都是一个人驻守在村里。
“刚开始一个人不太适应,现在觉得我也是村子里的一员了。”朱国庆说,长期的踏实工作早已让村民们把他当作自家孩子。
“驻村辅警业务要强,最好是本地人,能和当地群众聊得来。瑶家新寨是第一批试点,去的人必须是最靠谱的。”金平县城关边境派出所所长张裴麟说。
得知所里需求后,金平县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小伙朱国庆主动请缨去瑶家新寨驻村。
朱国庆在走访中与村民交谈
“你去村上,舍得你的娃?”朱国庆的家安在了金平县城,起初,妻子不理解丈夫的决定。朱国庆也舍不得家人,却没有过多解释。2019年11月,他一个人来到瑶家新寨。
和朱国庆不同,距离金平县城70公里外的下田房村,驻村辅警白国徽从小就在村子里长大,小时候家里靠种甘蔗、香蕉为生。2018年考上辅警后,白国徽从建在山坡上的下田房村搬到了金水河镇,条件也好了不少。
白国徽
![](https://acin.org.cn/wp-content/uploads/2022/01/微信图片_20220119140729.png)
白国徽走进驻村小学普法
“执勤任务紧,执勤点距离村子十几公里到20多公里都有,到了之后经常就在那睡下了。”家就在村里,但白国徽一个月最多只能在家住三四天。
“别走路中间,得走路两边。”白国徽说,红土路滑,踩着路旁的杂草,走路轻松不少。即便如此,白国徽的作训鞋还是穿坏了好几双。
除了巡逻,驻村辅警的工作还有很多: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白国徽就帮他们留意家里老人的身体状况,走访时经常给老人们带些牛奶、水果。村里组织体检,一些老人行动不便,白国徽就开车送他们去。
“为乡亲们做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得做好。走在路上每个村民都跟你打招呼,工作才算做到位。”白国徽对基层工作有自己的体会。
贺建军刚做驻村辅警时,感觉当地村民对他有点敬而远之。
贺建军与群众谈起农作物收成
一个雨季,雨水冲坏了村里的水管。看着村民家接出来的是一捧捧泥水,贺建军很着急,便组织村里4名青壮年,抬着40多公斤重的塑料水管,爬上落差200多米的水源地高坡,将清水送到村民家中。
“村民们很朴实,你为他们做了实事,他们也会把你当自家人。”贺建军说。从那之后,村里人和他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贺建军到群众家中走访
为了更好地保障村里的治安,朱国庆召集村民组建起护村队,在村里进行巡逻。“我们的队员从村头到村尾都有,不管哪出问题了,都能第一时间发现。”他定期组织护村队员召开会议,了解村寨治安情况,排查隐患。
“大家都把我当自己人,我想一直在村里驻守”
我想一直在村里驻守”
离“国庆警务室”不远住着一位80多岁的大爷,儿女都去外地打工了。一次巡逻路过他家,大爷说家里的苞谷成熟了,自己收不过来。
朱国庆立马骑着摩托车过来:“走,我帮您收苞谷。”那天下午,朱国庆帮着大爷把地里的苞谷全收了回来。“看到他就想起了我爷爷。有时候我有心事想家了,不知不觉转到他家门口,大爷就拽着我的手,要我在他家吃饭。”朱国庆说。
朱国庆帮群众干农活
“村民带给我的感动真的很多。”白国徽也感同身受。
去年10月,白国徽家里种的甘蔗成熟了,但那天他有紧急任务脱不开身,只得留妻子一人收割甘蔗。
“天空飘着细雨,软土路大货车一开就会陷进去,只能停在大马路上,妻子扛不动那么多甘蔗,不及时收,容易烂在地里,我便试着向村里微信群发了条求助信息。”白国徽坦言,农忙时节村民们自家地里的农作物都来不及收,消息发出去后他又有些后悔了。
白国徽一个人在村里巡逻
等到任务结束赶回田里,白国徽惊喜地看到有二三十个村民在他家甘蔗地里帮忙。他们浑身沾满了红泥,也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大马路上扛甘蔗。
“我想上去搭把手,一名村民立马推开了我,说我平时在村里执勤辛苦,交给他们就行了。”白国徽看着两车装得整整齐齐的甘蔗,眼睛湿润了。
朱国庆组建的护村队并没有任何报酬,筹备之初他担心建不起来。“哪知道我去找大家讨论时,他们都说,要和小朱一起守好村子的安全!”朱国庆说。
朱国庆和护村队员在村寨巡逻
朱国庆的妻子和孩子会定期从县城来看他,和村里人一起吃烧烤,如同一家人。朱国庆每每和人提起瑶家新寨,脱口而出都是“我们村”,“大家都把我当自己人,我想一直在村里驻守。”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