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儿童健康成长 ——民主党派成员谈加强儿童中医药服务
10月22日,在河北省泊头市医院国医馆,泊头市长安路小学的学生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学习中药知识。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加强儿童中医药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儿童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推进儿童中医保健进社区进家庭。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十四五”时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儿童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中医药保健在未来5年会得到怎样的提升?将为儿童健康发展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就此采访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倾听他们的想法。
中西并重提升中医儿科服务水平
儿童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不只是家庭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更是高度重视,这也是健康中国的需要。
民革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认为,中医治疗儿科疾病非常有特色,有明显的优势。《计划》的出台,将中医儿科纳入儿童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体系是落实中西并重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今后中医儿科的发展必有很大推动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性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中医医学思想和健康理念,在今天的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据九三学社社员、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任滢介绍,“在《计划》没有出台以前,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已经将中医药技术治疗方法运用于儿童的医疗和保健。如中医推拿、针灸、拔火罐,既有针对儿童心智身体缺陷的治疗,也有针对儿童疾病的治疗。这些中医技术治疗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另一方面也避免药物的服用给儿童身体带来的负面作用。”
中西医儿科在诊治疾病时各有所长,两者的结合将取长补短,有效提高诊疗质量。农工党党员、安徽省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生儿科副主任汪俊兰认为,中医药的运用可以缩短儿童患者的病程,减少西药的副作用,进而减轻患儿的痛苦。“比如治疗儿童常见病——儿童哮喘,西医在缓解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喘促的反复发作,但仅仅是控制临床症状,而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部分患儿停药后还会出现病情反复。如果同时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上调整肺脾肾功能,祛除生痰之源,则可有效缩短激素的疗程,提高疗效,发挥临床治疗优势。尤其是中医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中药剂型的不断改进,有颗粒剂、口服液、滴鼻剂等剂型,更方便了临床应用。”
她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寻求中医儿科专业治疗,而不是综合医院跨专业诊治,如果能在全国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普遍设立儿科、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能够提供儿科中医药服务,会极大地方便患儿就医,满足家长及患儿中医药治疗需求,也可以避免滥用西药。
预防为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
《计划》中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普及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提升群众中医药保健意识。”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倡治未病和未病先防。而现在的治疗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治病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
民革济南市委会常委、济南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英才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在普及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人才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刘英才说。
刘英才认为,中医知识也需要进一步普及,才能让中医真正走向社会,走向学校,走向基层。“儿童脏腑娇嫩,易得病,易治愈。稍加注意,加以预防,适当调理,即可为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障。而宣传中医离不开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要用经典理论和养生智慧,指导儿童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刘英才还建议,利用好中医传统治疗法“三伏贴”和针灸特色优势。“在每年的三伏天给予儿童(4岁以上)穴位贴敷,增强儿童体质,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另外,可以针对儿童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穴位点刺。其无痛苦,疗效好,深受儿童和家长喜爱,值得大力普及和推广。”
“推进儿童中医保健进社区进家庭,是对社会医疗保障措施的进一步落实的具体化。如果做得更深更实,不但能够解决孩子、家长的一些后顾之忧和就医困难,还可以让孩子在健康成长中感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任滢说道。
汪俊兰认为,推进儿童中医保健进社区进家庭需加大对基层的宣传和定向补助,引导家长接受、学习儿童中医保健知识,此外还应多鼓励儿科中医专家进社区辅导。
落实政策加强儿科中医药人才培养
前些年,由于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医生辛苦多、风险高、收入少,造成愿意从事儿科的医学生减少,人才流失使得儿科专业萎缩,一些中医院儿科尤其是儿科病房难以为继。
在姚卫海看来,中医人才本身具有成才周期长,成才率低的特点,儿科素称“哑科”,人才培养较为困难。在加强儿科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儿科中医药业务骨干方面,他建议,建立适合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比如调整儿科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增强儿科岗位吸引力,使医生安心在岗,潜心钻研学术。建立符合儿科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在绩效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倾斜,使医生感觉到付出与所得相符,职业生涯有希望,工作有尊严。另外,还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比如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配合,理论学习与经验积累相同步,中医与西医相融通,最终打造具有坚实中医基础、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
汪俊兰告诉记者,“因为儿科人员工作量大,收入低,医患关系紧张,导致临床儿科人员一直紧缺,而中医儿科或中西医结合儿科人员的紧缺更明显。目前中医优势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家已经将中医儿科专业教育定位在高层次教育上,许多中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中医儿科五年制专业,并设立了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点,培养越来越多的中医儿科医务人员,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儿科,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临床的需求,尤其是基层医院、社区。她建议,加大中医儿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各中医药大学适当扩招,并完善、改进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培训。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