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 ——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编者按】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走过百年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照亮星空的思想,汇聚成一条奔流涌动的红色精神血脉。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理解历史,需要我们不时走进蜿蜒曲折的峡谷山径,重回走过的路,走进历史现场,在既陌生又亲切、带着历史体温的字句里,领悟先辈们上下求索、牺牲抉择的红色初心。
沿着原文,走进历史。诵读字句,唤醒初心。让我们顺着时间的线索,一起品读那些用心用血写出来的红色经典和历史名篇,领悟先辈们的情怀、品质和风骨,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195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专门撰写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在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彪炳史册的同时,也表达了继往开来,将革命事业继续发扬光大的决心和信心。重读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了解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以及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度评价
孙中山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光照千秋,其业绩彪炳史册。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对于孙中山的伟大业绩给予了极高评价,这也是毛泽东对孙中山最为集中的一次综合性评价,其评价的历史站位、概括表达、用语分寸等都具有经典性的范本意义,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革命先行者”。“革命先行者”这个词,从毛泽东提出以后,几乎成为孙中山的专有名词。“先行者”即首先倡导者和践行者,用这个词评价孙中山,非常中肯、非常洽切。先行者,如果没有果敢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以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不会走在众人前列的。先行者未必就是成功者,其最令人敬佩之处在于敢于发声、敢于行动,为后人蹚出一条可行的路。孙中山在国难危重的时刻,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先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首创“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不顾生命危险,奔走于国内外,宣传筹款,汇聚志士,发动武装起义,虽屡败却不改其志,最终“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制”,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位“先行者”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后来者包括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少走了不少弯路,继而前行。
二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旗帜”多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党派为了表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精神力量等而专门设计出的由高度抽象图文组成的标识,其核心是精神、主义、信仰的高度象征。毛泽东用“旗帜”一词评价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切合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影响和贡献的。孙中山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高举彻底的反封建大旗,以毫不妥协、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保皇派做坚决的斗争。通过报刊文章、书信函札、公开演讲,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本质,表达了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才是挽救国民于水火的必由之路。孙中山鲜明的革命立场,让许多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抛弃了改良的幻想,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方向,在思想舆论界和现实斗争中加快了清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三是“丰功伟绩”。毛泽东在纪念文中,对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主要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二是“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这两大贡献也是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最突出的光辉业绩,必将载入民族发展的史册,值得后人敬仰和纪念。
四是“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孙中山早年学医,但在为国人医治病痛的同时深感思想的愚昧更甚于躯体的疾病,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由“医人生涯”转向“医国事业”。孙中山早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地能尽其利、货能畅其流四大建言,但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泥牛入海。甲午战争后,孙中山深感依靠清政府自立自强绝非可能,遂奠定决心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率先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并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进一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在随后的《<民报>发刊词》中,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及“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中华民国成立后,尝试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治理结构,先后提出实行种族同化、普及义务教育、主张男女平权、力谋国际平等诸多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后来代表其思想集大成者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凡数十万言,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启迪。
五是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毛泽东在文中强调,“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个论断,站位极高,概括极高,表达水平极高,概括总结了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在中国历史和当下及未来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定位定性问题。首先,毛泽东强调了“现代中国人”,一下子把“革命者”的范围放大到了最大限度,紧接着强调,在这些人中间,“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很显然,除了“一小撮”反对分子外,一切认同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和前途命运的人,都属于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种划分,不是按照阶级性质、党派差别、社会制度等意识形态的区别来区分革命对象的,而是站在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来看待革命者的。这种划分,实质上是把孙中山的革命者形象和作用从更大视角、更高视野、更高层次进行了概括和提升,这种概括和提升,既充分体现了孙中山革命历史的发展特点,又考虑到了这面旗帜在今后如何继续发挥正面引领和促进作用。通过这种划分,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和合作者,最大限度利用孙中山这面旗帜实现了统一战线最大程度的队伍归拢和力量集中,有效排除恶意诋毁和割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与孙中山革命性质的密切联系的企图,有利于在孙中山既有革命成功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
几点启示
《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视野广阔,视角新颖,内涵丰富,论述精到,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把握历史,明确当下的形势和任务,做好未来的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一是学会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历史是既有阶段多种因素交叉融合所形成的发展过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发展的主题,总体来说,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和发展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时代主题,人民始终是这个主题的创造者。孙中山是近代以来始终高扬爱国民主自由统一的旗帜,是民主革命阶段始终走在国人前列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应给予其足够的敬仰和尊重。
二是珍惜当前的大好局面。历史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孙中山的革命遗志,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局面,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三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好未来的路。民族复兴需要汇聚各方力量,需要上下同心同德。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不断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根据时局发展需要,及时采纳共产党的建议和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共两党共同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最大限度汇聚了革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河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信阳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