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守正创新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阶段性最大特征

中国记协近日在京举办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研讨班

中国记协近日在京举办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研讨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主题,以2018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新闻从业经验为案例,总结研讨过去一年新闻舆论工作的成绩和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成果,为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经验和对策。“两奖”审核委员、评委、获奖代表以及来自新闻一线的编辑记者近120人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黄强围绕增强“四力”谈了六点见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就“两奖”参评材料审核情况做报告;“两奖”评委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当前新闻舆论工作重点,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国际传播和媒体融合获奖作品进行评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交流了采写制作新闻佳作的经验体会;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讲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长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与会同志从分析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的新特点新变化入手,总结探讨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经验,就如何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四向四做”,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地交流讨论。

中国记协主席张研农听取了会议讨论并讲话。他指出:

守正创新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阶段性的最大特征,要更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有所作为,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本领、水平,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四力”。记协组织作为“记者之家”,要通过评奖去引导,让大家从获奖作品中看到“四力”的重要性。他同时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采写出优秀的作品,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做贡献。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胡孝汉做研讨班总结发言时强调:

做好新闻评奖工作要把握好导向,把握好标准,把握好程序,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和作品评选出来,引领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四力”,践行“四向四做”。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潘岗出席并主持会议。与会同志普遍反映,举办这次研讨班很及时、很必要,是一次难得的业内学习机会,感到很有收获,既检阅了成绩,又发现了不足,为总结新闻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研究当前新闻事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新闻评奖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坚持党性原则,做好政治坚定的记录者。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党性原则不可动摇。在报道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敢于善于进行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

  •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许正中说,新闻工作者要把导向作为第一要务,强化政治意识,突出政治标准,压实政治责任,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一体推进”。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说,新闻舆论要与重点工作同频共振,我们的作品必须要服务于大局和中心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这是新闻作品非常重要的方面。

  • 湖南日报社记者胡宇芬说,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做好党的理论思想的宣传者、讲述者和实践者。

二是体现人民立场,做好人民故事的宣讲者。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们是人民的记者,践行“四力”要求,就是要在报道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报道主角和服务对象,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

  • 青海广播电视台记者才芮莉说,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中国大地上有着千千万万普通人,他们为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默默付出,产生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真诚而朴实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经历、工作,就是我们报道的内容,值得我们用话筒、笔尖、镜头去记录、去感悟、去挖掘。

  • 三秦都市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宋雨说,我们在报道中既要有大局观,又要学会用平民语言、市井语言和生活语言来写出百姓能看懂并且喜欢的新闻。

  • 康巴卫视编委、新闻部副主任启米翁姆说,进藏区、走基层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我们要用脚步去丈量养育我们的万里高原。雪山草地间,我们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藏寨牧场里,我们传递一个个高原最美声音。增强“四力”,努力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真实藏区的窗口。

三是遵循新闻规律,做好践行“四力”的传播者。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增强“四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把握好时度效。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副制片人王颖说,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都要从时度效着力,把握住时机,力度、分寸恰到好处,最终才能呈现出效果。我们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直播中牢牢把握时度效的要求,捕捉拍摄时机,充分展示领导人的魅力和人民子弟兵的形象,采取独特的拍摄方式,完美呈现“沙场阅兵”的精彩。

  • 天山网记者朱凯莉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思考、践行“四力”,扎扎实实做好采访,用心、用神、用智,“踏破铁鞋不言苦,带露摘花赏其鲜”。

  • 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杨壮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把握细节是新闻创作中的“刚需”,要尊重新闻规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这四种能力倾注到我们的笔端和镜头上去,聚焦到新闻故事的细节上面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流声音。

四是坚持融合创新,做好创新报道的实践者。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内容为王”,积极适应新媒体要求,打破旧有思维模式,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葛素表说,主流媒体融合的目标就是在系统化创新中积累强劲创新力和传播力。新华社的“点赞十九大”报道不仅“可读可听可看”,而且“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炼就30亿级的爆款产品走红网络,为重大主题报道打开了新思路、创造了新纪录,更增强了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编导吴璇说,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拓展着宣传思想阵地。一个融媒体作品想要在网上,尤其是移动端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要利用传播手段“多管齐下”,发挥新闻矩阵力量,充分发挥互联网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特性。

  •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总台长陆玉方说,媒体融合要求主流媒体挺进互联网主战场,这是所有媒体人的融合、所有人思想和能力的转变。苏州广电这些年注重从思想上打通、用制度倒逼,推动团队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新闻报道创优提质,媒体影响力稳步扩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五是推进国际传播建设,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四力”要求在国际传播上的体现就是要求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善用表达形式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优化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

  • 中国日报社评论员黄向阳说,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同,但是最大的公约数就是人性,所以应该从这点入手,学会讲故事,以情动人,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些有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激起大家的共鸣,达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 武汉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主任编辑黄峻说,“小切口,大主题”,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反映大的时代背景和国计民生,是媒体做好国际传播作品的途径之一。

  • 浙江湖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制片人陆立说,看不见的宣传才是好宣传,做国际传播类专题片尤其如此,要守正创新,加强“四力”,做上通天线、下接地气的“路由器”,讲“受众爱听”的故事,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