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县铁厂创造了哪些传奇?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山西考察工作时讲道,山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相继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说起太行精神,不得不提由我党在太行山亲手建立的首个红色钢厂——故县铁厂(首钢长钢前身)。“故县铁厂是我党在根据地第一个正式建设的厂,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建成的。”这句话,是周恩来总理于1956年视察太钢时,对故县铁厂的肯定和赞誉。70多年了,不管岁月如何更迭,这句话已经渗入到了每个长钢人的血脉里,成为长钢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县铁厂的前身
故县铁厂职工自己动手制作出晋东南地区第一台蒸汽机车。 (长钢厂史展览馆 供图)
故县铁厂创建于1946年,前期可以追溯到1939年,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下称抗大)关系紧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深入太行山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进驻故县村。1939年1月21日,肩负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地方军政干部任务的抗大一分校3000多名学员从陕北出发,东渡黄河,进驻故县村。故县铁厂早期的生产骨干多数是从抗大毕业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抗大,就没有后来的故县铁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军武器装备十分匮乏。有的战士不得不用长矛、大刀同敌人拼杀。为了解决武器装备匮乏的问题,1939年春,八路军总部根据毛主席自办兵工厂的指示,在晋中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修械所。同年7月份,修械所迁至晋东南黎城县黄崖洞,并将之扩建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兵工厂。
1938年,从榆社韩庄村迁来时,仅有10余部陈旧机床、刨床、钻床。到1939年,仅用1年左右的时间,黄崖洞兵工厂的机械设备就增加至40多部。生产能力最高时,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黄崖洞兵工厂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八路军数一数二的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感到了恐惧。1941年11月份,5000多人的装备精良的日军主力兵分多路强攻黄崖洞。我军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英勇抗击,经过8个昼夜的激战,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创造了中日交战史上敌我伤亡比例空前未有之纪录。
后来,黄崖洞兵工厂在敌军多次扫荡中遭到破坏,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继续进行军工生产,其中就包括柳沟铁厂。
柳沟铁厂编属军工部黄崖洞一所一分厂,主要任务是生产手榴弹壳、铸炮弹毛坯。日寇进攻黄崖洞,黄崖洞兵工厂化整为零,先后调数百名技术工人充实柳沟铁厂,其中就包括长钢的第一任厂长、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钢铁专家陆达。
1940年,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取得胜利,但日本侵略军所使用的掷弹筒小炮弹对我军造成很大威胁。为此,彭德怀指示军工部立即仿制。八路军制造迫击炮和掷弹筒的弹壳体必须用灰口生铁铸造,经车削加工后才能制成炮弹。但是,当时的根据地没有灰口生铁,唯一的方法是采用从方炉坩埚里冶炼的白口生铁。但白口生铁脆且硬,不能车削加工做炮弹壳体。
陆达考虑到敌后根据地敌人扫荡频繁,且不能建造高炉的情况,提出将白口生铁进行韧化处理,即在950℃左右高温下长时间保温,使其中的碳化铁分解,转化为可锻性铸铁的组织。
在柳沟铁厂,陆达与当地工人一起修建了火焰反射炉,将白口生铁炮弹壳平铺炉床数层,以河沙覆盖并充填空隙,然后加热、保温和冷却。经过多次试验后,原先硬脆的白口生铁炮弹壳终于有了韧性,可以车削加工和制造炮弹了。
从1941年末到1943年末,柳沟铁厂和青城铁厂为前方提供了50毫米和8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弹达11万多发。后来,陆达又对白心法和黑心法两种韧化工艺开展了对比试验,采用将炮弹坯放在密封的生铁箱中进行焖火韧化的方法,以银元块和硼砂的熔点温度为标准来控制焖火温度;用特别卡具板检测焖火后弹坯的膨胀量来控制韧化处理的程度等。这样,炮弹毛坯韧化处理的合格率由30%提高至95%。
柳沟铁厂迫击炮弹月产量由4000发提高到30000发。白口生铁韧化处理工艺在抗日根据地得到成功应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8月份,柳沟兵工厂随着华北中小城市的解放和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工厂迁移,干部外调。铜货部工人到了现长治的惠丰机械厂,铁工部工人到了故县铁厂;冶铁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到了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现首钢),一部分到了现长治的淮海机械厂。
故县铁厂的创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粉碎蒋介石“真战争、假和谈”的阴谋,根据中共中央“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目的,晋冀鲁豫军区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发起上党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打赢解放战争,就要生产更多的炮弹。仅靠过去传统的炼铁技术,并不能适应战争的需求。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决定,在资源丰富的长治地区建设新型军事工业基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长期、稳定的军火支持。
1946年2月份,军工部派郑汉涛、陆达、耿震、刘贵福4人到长治北郊30公里的的石圪节一带考察。经过详细的勘察、了解,同年2月26日,上党钢铁工业基地的核心——炼铁厂的选址定在了故县村东的沟壑里。故县村曾是八路军总部和抗大一分校的所在地,群众基础好;地形隐蔽,附近煤、水、铁矿石等资源丰富,具备战争环境下建厂的必要条件。
在建设高炉前,陆达等人就在河北的峰矿区、长治的附城村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原北方大学为了支援铁厂建设,专门开设了铁焦班,为故县铁厂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与此同时,陆达等人又开展了土法炼焦试验。这些都为高炉的顺利投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春,太行山上第一座高炉(5吨)开始建设。但面临着没有钢筋水泥的难题,当时的情况是3斤白面都换不上1斤水泥。曾在抗大学习的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毕业生陈志坚就用坩土、石灰、红土组成三合土层层夯实,并用铁路道轨代替钢筋,做出了符合承重要求的高炉地基。
1947年5月初,工业重镇阳泉解放。考虑阳泉地处正太铁路要冲,恐难以长期占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响应大办钢铁实业潮建起来的阳泉荣华铁厂的20吨高炉及其附属设备,包括3部风机、4个热风炉、2个水泵,整体搬迁至故县铁厂。陆达、陈志坚等人立即组织力量去阳泉搬高炉。在高炉搬迁的同时,他们还动员了当地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高炉操作工和技术人员来故县铁厂。
高炉设备的部件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少则几吨、多则几十吨重,当时没有大型运载工具,就将汽车轮轴和梁架改装成平板车。阳泉到长治全长200余公里,一路崇山峻岭。车子前后各200人,上山时前面200人向前拉,下山时后面200人则朝后拽。一路上就这样靠人拉、马驮,路经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武乡、黎城、襄垣、潞城9个县,翻山越岭才到达故县。就这样,他们前后往返了3次,共历时3个月,终于将高炉全套设备搬到故县。
1949年10月2日,故县铁厂(首钢长钢前身)第一任厂长陆达用德国徕卡相机为全体职工合影。(长钢厂史展览馆 供图)
经过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20吨高炉于1948年1月10日流出了第一炉铁水,结束了根据地不能生产灰口生铁的历史。自此,根据地开始大批量生产50毫米、60毫米、120毫米、150毫米迫击炮弹。生产出的灰口生铁除了就地铸造炮弹外,还要满足供给该地区各兵工厂制造炮弹的需求,另外还用马车源源不断将灰口生铁运往山东渤海军区和其他解放区兵工厂。1947年~1949年,太行军工生产的炮弹,有80%出自故县铁厂,这座高炉也因此被誉为“功勋炉”。
1948年1月9日,故县铁厂1号高炉点火成功,1月10日第一炉铁水从高炉中涌出,从此结束了解放区不能生产的灰口生铁的历史。图为出铁时场景。(长钢厂史展览馆 供图)
故县铁厂的建成投产,带动了太行山地区军事工业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区军事工业的状况,1947年产炮弹20.8万发,1948年提高到102.8万发,1949年达到175.63万发,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高炉投产后,按照上党钢铁基地建设规划,故县铁厂成立水泥工部,利用高炉废渣生产出了各种标号的矿渣水泥,满足了各种工程建设的需要。
故县铁厂生产的50毫米、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150毫米炮弹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大量应用于太原、渡江、临汾、淮海、平津战役等解放战场上。特别是临汾战役,我军使用的2万发大口径迫击炮弹,全部系故县铁厂制造。
淮海战役展览馆有段解说词说道,陈列在这里的是华北解放区参战武器——“八二迫击炮弹”和“八二迫击炮”。这2种武器携带方便,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深得各级指战员的赞许和欢迎。
在故县铁厂的建设过程中,太行区政府提出“全党重视支持军工”的口号。周边村民,要人出人,要房腾房,要工具拿工具,要车马派车马,要木料提供木料,附近屯留县将老爷山生长的所有大松树全部支援了铁厂建设。河南林县还派出400多人的建筑工人队伍支援铁厂建设。
故县铁厂的工人,多数来自社会底层,饱受剥削和压迫。在铁厂大家庭里,他们的人格和劳动得到尊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同时,故县铁厂对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钳、电、木工匠,都给与优厚待遇。他们的工资是特一、特二级别,甚至比军工部部长、政委的还高。几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得故县铁厂自建成投产后,即在战争年代8次立功受奖。这也是周恩来总理于1956年视察太钢时,对故县铁厂高度赞扬的原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长钢的发展史,同样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铭记为新中国成立、为中国钢铁事业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为职工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