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领域加速崛起 约1500家AI企业聚集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领跑全国
日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平台(AMiner)共同发布2021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AI 2000榜单”,北京在人工智能17个领域加速崛起,领跑全国,高影响力学者数量居全国之首,学术成果显著。
作为科创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北京依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资源优势,已形成原创成果涌现、头部企业聚集、创新创业活跃、应用场景广泛的良好局面,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先地区。
高校院所加速AI人才聚集
据2021年“AI 2000”榜单显示,北京高影响力学者数量共63名、82人次,占全国总人次的36%,全国排名第一。其中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崔鹏、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何晓冬是横跨研究领域最多的高影响力学者,二人均横跨3个研究子领域。
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北京AI高影响力学者的研究方向以偏应用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从学者所在机构来看,北京71%的高影响力学者来自高校院所。
除此之外,AI优势企业也是重要人才输出之一。比如,京东集团、百度集团、旷视科技、字节跳动、蔚来汽车、医渡云等科技企业均有人才上榜。
在“AI 2000”榜单中,9名北京学者入选“AI 2000”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其中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排名第3、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刘知远在经典AI领域全球排名第4、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在经典AI领域全球排名第9。
在北京,不仅有AI高影响力的学者,还有一大批奔跑在AI道路上的创新新秀,他们共同为北京AI产业贡献力量。
来自西班牙的阿尔瓦罗·蒙托亚,曾在一次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兼职司机工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企业家开车。这次偶遇激发了蒙托亚的创业兴趣,后来他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创建了人工智能公司——阿卡都(Akkadu),提供远程同声传译服务。
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黄伟感触颇深:“我们是在北京尤其是在中关村的创业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北京有一种创新为荣的氛围。”
北京依托优越的科技资源和强大的人才优势,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北京正成为新一代创业公司的灯塔,成为人工智能创业者的乐土。
孕育多项国际重大原创成果
在北京,人工智能领域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或顶级会议发布过论文的科研人员数量超4000人,占全国的近三成。比如,清华大学张悠慧、李国齐、宋森团队提出类脑计算“神经形态完备性”概念,填补了相关领域国际研究空白,学术成果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
这里的论文发布、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第一,多项国际重大原创成果也相继涌现。清华大学尹首一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可重构多模态智能芯片已经大规模生产,可满足功耗敏感场景下的较高算力需求。
此外,北京人工智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比如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王涵团队提出的深度势能分子动力学,获得了2020年国际高性能计算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该奖项被称为“计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
刷脸认证、自动驾驶、智能音箱、手术机器人……在北京,人工智能技术产品遍地开花,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商、医疗、安防、教育等领域,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产业生态体系
2019年2月18日,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立。这是我国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据统计,2020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1860亿元,同比增长9.8%,相比于2016年产值增长逾一倍。
人工智能产业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北京培育产业生态的“土壤”。为营造更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北京加快推进实施《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布《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实施办法》、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全方位保障。
与此同时,自2019年以来,北京先后发布两批共4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为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提供“高含金量”的场景条件,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项目落地。
截至目前,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1500家,占全国的28%,居国内首位。在资本助力下,北京诞生了30余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成为我国AI学术和产业人才最大的聚集地。
2021年3月20日,智源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1.0”。82天后,“悟道2.0”迭代面世。基于该平台,智源研究院开放大模型能力,推动AI应用创新,打造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核爆点”。
未来,北京将继续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头雁”作用先行先试,为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生态做出探索,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