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全球战疫”系列报道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中国民航全球战疫”系列报道 | 参评项目 | 通讯(系列报道) | |||
体裁 | 通讯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董义昌、肇茜、韩磊、王诗彧、刘韶滨、徐仲超 | 编辑 | 集体(黄晨、高雅娜、刘璐、张嘉宁) | |||
刊播单位 | 《中国民航报》及旗下微信公号、微博 | 刊播日期 | 2020年3月16日~2020年5月13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一版 | 作品字数(时长) | 3844字、3772字、3523字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2020年3月~5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为展现全球战疫中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本报精心策划,报道中国民航人参与全球抗疫的故事,讲述了中国民航驻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亚洲、欧洲、北美洲国家航站的战疫故事,展现了飞纽约、伦敦等重要国际航线的中国民航人的最美逆行。
受疫情期间无法出国采访的限制,本报创新视频连线方式开展采访,在形成文字作品的同时,策划并连线拍摄了十几个中国民航海外战疫的视频作品,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身处海外的中国民航人在疫情下的坚守与奉献,展现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的动人故事,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的“中国民航全球战疫”系列报道。 本组报道共11篇,每一篇都克服了国内外时差、联系不便的重重困难,为了挖掘好故事反复与身处国外的被采访对象沟通协调,采访扎实,写作精良,文笔精彩,以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串起了在海外战疫的中国民航人形象,生动诠释了中国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
|||||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
“中国民航全球战疫”是一组全媒体报道,在策划阶段就注重视频的制作拍摄,除了在报纸头版显要位置刊发通讯报道外,每一个报道都配有一到两个视频,以“视频+图文”的全媒体形式在中国民航报社全媒体平台重点发布,实现了“报”“网”“端”“微”融合传播,取得了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双赢。 在采访时,报道团队一方面通过手机、电脑进行视频连线,将采访实况进行录屏;另一方面,与被采访对象充分沟通,共同完成对重要现场的连线拍摄。 在报道中,记者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视频+图文”在中国民航报社全媒体平台(“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微信公众号、“中国民航网”微博等)发布,成为“爆款”作品,获得了突破百万的阅读量和数百条弹幕、留言互动,大量网友转发,刷屏朋友圈。 |
|||||
社
会 效 果 |
“中国民航全球战疫”系列报道在中国民航报社全媒体平台重磅推出后,在业内外引起很大关注,多篇报道被人民日报海外网、光明网、中国网、北京日报官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主流媒体,以及国航中国之翼微信公众号、东航MU东东腔、海南航空Hai Vision等主要航空公司官方媒体转载。
通过这一系列报道,这支奋战在全球抗疫前线,保障中国医疗团队和物资驰援全球,守护海外旅客回家路的民航队伍逐渐为人所知。他们传递必胜信心,为无数海外同胞送去来自祖国的温暖;他们代表中国形象,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携手应对疫情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中国民航全球战疫”系列报道是中国民航报社在战疫报道中创新内容形式、重点打造的精品报道。该报道关注全球抗疫战场上的中国民航人,以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战疫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角度新颖独特,立意很高。 该系列报道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连发11篇,在内容上,细节丰富、人物丰满、故事精彩;在形式上,力求突破创新,聚合多种媒介形态,实现了视频、图文的融合传播;在传播效果上,影响力大,主流媒体转载量高,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世界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大国形象。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1年 月 日 |
中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 中国民航全球战疫 | ||||||
序号 |
单篇作品标题 | 体裁 | 字数/时长 | 刊播日期 | 刊播版面 | 备注 | |
1 | 《东航人在首尔:我会是最后离开韩国的一批人》 | 通讯 | 3833 | 2020年3月16日 | 1版 | ||
2 | 《我在东京羽田机场:等战疫胜利后,迎接中国队战奥运》 | 通讯 | 3369 | 2020年3月18日 | 1版 | ||
3 | 《我在欧洲疫情“风暴之眼”:封城后,停摆的机场何日启?》 | 通讯 | 3525 | 2020年3月23日 | 1版 | ||
4 | 《我守在“永恒之都”罗马:听阳台上交响乐与国歌的奏鸣》 | 通讯 | 3844 | 2020年3月25日 | 1版 | 代表作 | |
5 | 《我在美国学飞行:密歇根湖畔的我们不在孤岛上》 | 通讯 | 3528 | 2020年3月30日 | 1版 | ||
6 | 《在西班牙等待疫情拐点:航班停了,但我要对同胞们负责到底》 | 通讯 | 3527 | 2020年4月3日 | 1版 | ||
7 | 《守护每周一次的回国航班:在巴黎,我们有最伟大的中国员工》 | 通讯 | 3944 | 2020年4月8日 | 1版 | ||
8 | 《飞向全球疫情“震中”纽约:别怕,祖国的航班带你回家》 | 通讯 | 3772 | 2020年4月13日 | 1版 | 代表作 | |
9 | 《打响“全副武装”的艰巨战斗:飞离雾都,我带你们平安回家》 | 通讯 | 3479 | 2020年5月1日 | 1版 | ||
10 | 《我与“战斗民族”共战疫:看“莫斯科保卫战”硝烟再起》 | 通讯 | 3221 | 2020年5月4日 | 1版 | ||
11 | 《守在多伦多的海航“店小二”:战疫“下半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通讯 | 3523 | 2020年5月13日 | 1版 | 代表作 |
“中国民航全球战疫”系列报道内容简介
2020年3月~5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为展现全球战疫中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本报精心策划,报道中国民航人参与全球抗疫的故事,讲述了中国民航驻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亚洲、欧洲、北美洲国家航站的战疫故事,展现了飞纽约、伦敦等重要国际航线的中国民航人的最美逆行。
本组报道共11篇,每一篇都克服了国内外时差、联系不便的重重困难,为了挖掘好故事反复与身处国外的被采访对象沟通协调,采访扎实,写作精良,文笔精彩,以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串起了在海外战疫的中国民航人形象,生动诠释了中国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报道的主角既有航空公司海外航站的负责人,也有执行国际航线的乘务长,还有正在海外学习的飞行学员。
受疫情期间无法出国采访的限制,本报创新视频连线方式开展采访,在形成文字作品的同时,策划并连线拍摄了十几个中国民航海外战疫的视频作品,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身处海外的中国民航人在疫情下的坚守与奉献,展现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的动人故事,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的“中国民航全球战疫”系列报道。通过这一系列报道,这支奋战在全球抗疫前线,保障中国医疗团队和物资驰援全球,守护海外旅客回家路的民航队伍逐渐为人所知。他们传递必胜信心,为无数海外同胞送去来自祖国的温暖;他们代表中国形象,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携手应对疫情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飞向全球疫情“震中”纽约
别怕,祖国的航班带你回家
本报记者 徐仲超
当地时间3月28日,21时30分。
纽约刚下完一场小雨,助航灯光穿透雾气,将肯尼迪机场的跑道照得通明。
地球的另一面,北京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碧空朗朗,白云片片。
伴随着引擎的巨大轰鸣,国航CA982航班从美国纽约起飞,朝祖国首都北京的方向飞去。
此刻,在所有飞往中国的国际航线中,这是“最危险”的一条。这一天,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突破10万人,居全球首位。纽约所在的纽约州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吕晗是这个航班的主任乘务长。尽管有17000小时的飞行经验,但她还是头一次执行这样的特殊航班。18名乘务员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每一次坐下、站起都要花平时好几倍的力气。而他们面对的,是同样以各种方式“全副武装”起来的旅客。
“你出汗吗?”
“我早都湿透了。”
为防万一,吕晗穿上了成人纸尿裤。这种“万一”并没有发生,因为在10多个小时的航程中,她几乎滴水未进。
由于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中国民航局要求,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从3月29日零时起,国航在美国只剩北京—洛杉矶航线。
于是,这个CA982航班成为从纽约返程的最后一个国航航班。
机上大多数旅客是中国留学生。吕晗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渴望,他们渴望着回家。
去程:“没什么好害怕的”
过去经常爆满的航班上只有3 名旅客
把时间拨回6天前。
吕晗在北京时间3月25日收到了任务通知:执飞CA989航班前往纽约,休息28个小时后,再执飞CA982航班返程。
“第一个想法是赶紧收拾东西,没什么好害怕的”。目前,凡是执行过国际航班的机组成员,一律要隔离观察14天,国航已经有很多机组正在隔离。吕晗对此没有顾虑。早在2月初,她就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取消年休假,有任何航班任务,立刻执行。
3月26日,另外17名乘务员集结完毕,包括16名姑娘和1名小伙子,3名“80后”,14名“90后”。
在通过网络召开的航前准备会上,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为这趟特殊的航班任务献计献策,全程没有一个人流露出丝毫紧张的情绪。用吕晗的话说,他们“士气高昂”。
3月27日9时,航班起飞前4个小时。吕晗从家出发,父亲开车送她去机场。“做好防护!”没有过多的叮嘱,多年的飞行生涯培养了父女俩的默契。吕晗知道什么时候该报个平安,什么时候该“汇报食谱”。
来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打卡签到。疫情期间,国航为乘务组统一配发了防疫物资,包括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医用橡胶手套、鞋套等。吕晗装好大家的护照,反复确认带齐了所有通关手续。
10时20分,全体乘务组集合。吕晗对组员依次测温,确保大家的体温不超过37.3摄氏度,然后乘坐大巴前往机场。来到首都机场T3E航站楼后,他们通过两次安检并办理了出境手续。平时热闹的候机大厅此时冷冷清清,一排排长椅空无一人。
本次航班的执飞机型是波音747-8。这是吕晗特别喜欢的一款飞机,外形漂亮,客舱宽敞,他们亲切地叫它“大鹅”。
此前,国航是中美航线最大的承运人,开通了洛杉矶、纽约、旧金山、休斯敦、华盛顿5个美国本土航点。疫情暴发前,北京—纽约是国航的精品航线,每天3班,经常爆满。
13时,飞机准时起飞。波音747-8的满载量是365名旅客,但去程航班上只有3名旅客。在吕晗17年的飞行经历中,这是人数最少的一次。
起飞6个小时后,飞机越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从舷窗向外望去,冰雪覆盖的阿拉斯加一望无垠。吕晗知道,他们进入了美国领空。
当地时间3月27日13时40分,航班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T1航站楼。纽约机场可以正常入境,没什么防护措施。机场工作人员只有接从中国来的航班时才会戴口罩。本次航班一处理完,他们便纷纷摘掉了口罩。
国航驻地位于纽约长滩(Long Beach),距离肯尼迪机场40分钟车程。16年前,吕晗第一次执飞国际航线便是前往纽约。在她的印象里,纽约是名副其实的不夜城,高楼大厦林立于街头巷尾,曼哈顿的每一寸土地都包裹着钢筋水泥。但此时,路上的车明显少了。在海滩上,市民仍然同往常一样冲浪、遛狗,很多人不戴口罩。
16时,乘务组抵达了国航驻地。这是一幢五层小楼,乘务员们都在这里过夜。吕晗太累了,晚饭都没吃,洗完澡便睡了。
23时,吕晗第一次醒来。她来到二层餐厅,领取了一份夜宵——猪肉三鲜馅的饺子。回宿舍狼吞虎咽之后,她开始睡第二觉。长年的国际飞行让她早已适应了
昼夜颠倒的生活。考虑到时差,国航驻地每天为大家提供5顿饭。
当地时间3月28日5时,吕晗第二次醒来。这一天,她要执行返程航班CA982。
在一顿简单的早餐后,为了避免上厕所,吕晗再没吃过任何东西。
回程:“整整瘦了5斤”
脱下防护服时,衣服会自己滴水
“吕晗,所有的压轴大戏都给你了!”出发前几天,国航纽约航站站长杨乐如是叮咛,对吕晗表示了充分的信任。
“出发前还是有点儿担心的,但看到组员的工作劲头后,担心便烟消云散了”。当地时间16时,乘务组通过视频召开航前准备会,充分考虑了所有意外情况。客舱后3排设置了隔离区,一旦有旅客发热,将被调至固定留观区实施隔离。
18时40分,乘务组乘坐大巴来到肯尼迪机场。他们互相帮忙穿好防护服,清点防疫物资。乘务组里唯一的小伙子跑前跑后,主动承担了更多工作。
根据中国五部委联合公告,目前所有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始发客运航班均须从12个指定的第一入境点入境。“旅客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抵达第一入境点后怎么办。我们会向旅客解释,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给旅客宽心”。吕晗觉得,与平时相比,旅客好像更“依赖”乘务员了。
当地时间21时30分,飞机从肯尼迪机场起飞,朝祖国的方向飞去。客舱里响起一段温馨的广播:“各位旅客,请全程戴好口罩。如果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请务必第一时间向客舱乘务员报告。”
接下来,进入了乘务员们真正的“战斗时刻”。
他们看不清彼此,每个人就在防护服胸前位置写下自己的号位,方便确认身份。吕晗胸前写上了“CF”(主任乘务长)。乘务组里有一名擅长画画的姑娘叫金玉,她给吕晗背上画了一只狠狠敲打冠状病毒的拳头,又配了一张大大的笑脸。
他们听不清彼此,便通过肢体动作交流。检查各舱保障情况是主任乘务长的职责,吕晗来到楼梯口,对楼上的乘务员抬了两次头。楼上乘务员心领神会,用双手比出爱心,然后做按压的手势,示意乘务长放心。吕晗向后舱张望,乘务员们便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所负责的区域已经就绪。
“穿着防护服真难受啊!”吕晗说,“因为衣服不贴身,我们担心会影响行动,想了各种方法。有贴胶条的,有扎橡皮筋的,走得快了还要提着裤腿儿。”
国航对机上餐食作了调整,每餐包括独立包装的酸奶、面包、饼干、蛋糕、香肠等。
在落地前3个小时,乘务组对全体旅客进行第三次测温。一名19岁的留学生体温偏高,他说“我刚睡醒时体温会高一点儿”。没过多久,这名旅客的体温降了下来,并在落地后的检疫中一切正常。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北京时间3月29日23时34分,经过1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跨越整整半个地球后,飞机降落在第一入境点——天津机场。
“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吕晗在舱门口送别旅客,与大家挥手告别。几乎所有旅客在下机前,都向机组表达了感谢。
天津机场的海关检疫人员分批次组织旅客和乘务组下机,一对一审核入境登记表,进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办理入境手续。3个小时后,乘务组返回飞机客舱。
3月30日清晨,乘务组搭乘原航班返回北京,18名“战士”全数平安归来。
当吕晗终于脱下防护服时,她的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根本不用拧,里面的衣服会自己滴水。
“3天瘦了5斤,我以为秤坏了。”吕晗说。
隔离:“全都平安回来了”
保证大家的安全,是我们在这架飞机上的最大意义
吕晗今年39岁,北京人。
在当上空姐之前,她脑海中的乘务员形象是“神仙姐姐”。
2003年,大学毕业的吕晗成为一名国航空中乘务员。在培训课上,老师对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孩说:“乘务工作可能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它很辛苦,你们以后慢慢体会。”
这句话吕晗已经慢慢体会到了。“蓝天真的很美,但现实就是现实,起早贪黑,聚少离多。”她说,“万米高空不仅需要真情服务,还需要急中生智处理很多问题,保护旅客的安全,让旅客宾至如归。”
如今,执行CA982航班的18名乘务员已开始在北京的酒店隔离观察。公司要求大家每天量3次体温并上报,每顿饭为大家提供酸奶、水果。
隔离第一天,全组成员都向吕晗反映,说执行完这趟航班,自己现在“全身酸疼”。
“那你们要多运动啊。想做好乘务工作,得有个好身体”。吕晗每天在微信群里“云拥抱”她的组员,为大家推荐一首好听的交响乐,请每个人分享一本好书,帮大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隔离第三天,有的组员开始在群里发健身的照片了。“每次执行任务的组员都是临时抽调的。有的组员可能很多年都不会再碰见了,但此时,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每天,吕晗都会关注CA982航班的最新通报情况。截至目前,航班上没有出现确诊病例,这是让她最开心的事。
疫情暴发前,吕晗每周要飞20个小时。17年来,她只有两年农历除夕与家人团聚。随着国际航班的锐减,现在,她每个月只飞10多个小时。
去年,电影《中国机长》在全国热映。吕晗边看边哭。她说,英雄机组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在电影中,乘务长毕男有一段经典台词:“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
“我们会一起回去!”毕男说。
“我们原班人马平安回来了!”吕晗说。
再过几天,吕晗将结束隔离生活,18名乘务员将悉数回家。之后,返回工作岗位,执行下一趟航班任务,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我守在“永恒之都”罗马
听阳台上交响乐与国歌的奏鸣
本报记者 王诗彧
意大利首都罗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在公元2020年伊始,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封城”。
3月10日,意大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封城”。从那天开始,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紧闭大门,奥黛丽·赫本曾骑车经过的凯旋门前空空荡荡,这座以艺术和浪漫著称的“永恒之都”,一夜之间忽然静谧下来。
国航罗马营业部总经理杨永强亲历了这一切。现在,他仍坚守在罗马,等待疫情的结束。
突然宣布停航,飞往罗马的中国航班却正在路上
46岁的杨永强,1995年加入国航,已经被外派到欧洲工作了10年。从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法兰克福到意大利米兰,最后来到罗马,杨永强的驻外经历算得上丰富,却也从未遇到过一个多月来这么棘手的境况。
意大利疫情开始的那一天,杨永强记忆犹新。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他提前结束在国内的春节假期,从内蒙古经北京返回意大利。仅一周后,1月30日,意大利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晚,意大利总理孔特就宣布暂停中意之间所有直航航班。当天,当地时间23时左右,中国驻罗马领事馆告知他,接到意方通知,中意之间的航班要从1月31日开始,全部停飞到4月28日。
杨永强接到通知,心里“咯噔”一声。他还来不及细想疫情的情况,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摆在他的面前:当时国航CA731杭州—罗马航班已经在飞往罗马的航路上,这个航班要怎么办?飞机上的旅客还能到达意大利吗?当时正是中国春节出境游旅客返程的高峰期,要坐飞机回家的中国游客该怎么办?
他立即与中国驻意大利使馆联系,请他们帮忙与意方协调,起码要保证1月31日起飞的两个航班可以正常落地。同时,他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上报国航总部运控中心。经过使馆协调,意方同意已经起飞的飞机正常落地,而未起飞的飞机要等待进一步消息。
为了确保航班正常落地,1月31日5时,杨永强从市区匆匆赶到罗马机场,与机场的同事一起在机坪上焦急地等待飞机。当CA731航班正常降落、飞机舱门与廊桥对接成功的那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他当时最担心的是,意大利是否允许这架飞机将归心似箭的游客带回中国?
当天上午9时,意方终于确认,CA732罗马—杭州航班可以正常起飞。紧接着,当天中午,意大利民航局、罗马机场召集各主要直飞中国的航空公司开沟通会,宣布所有没从中国起飞的航班,不得再入境意大利。
由于意方的要求,国航CA939北京—罗马航班和回程的CA940罗马—北京航班不得不当天宣布取消。当时处于春节出境游的返程高峰,CA940航班大约有260名旅客。杨永强马上联系总部,在国航网站公布消息,并由呼叫中心通知旅客,同时帮助旅客改签或退票。
事发突然,所有人都始料未及。消息发出后,华人们的朋友圈“炸了锅”。40多人涌入国航罗马营业部要求改票。17时,罗马机场开始办理值机手续后,又陆续有100多名旅客前来。现场一时间十分紧张。
杨永强和同事们在现场连轴转,协助这些旅客改签到国航在欧洲的其他航班,帮一些无法找到酒店的旅客联系使馆协助处理。经过反复沟通,大部分旅客都接受了航班取消的事实。
在这个时候,杨永强还没觉得特别害怕或者恐慌。他的意大利邻居和同事们更是毫不紧张,仍然照常聚会和外出。
然而,这种心态并没有能够持续太久。
开始以为只是一场普通流感,从拒绝口罩到买不到口罩
在意大利出现疫情后的初期,当地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流感。
彼时,杨永强刚从国内休假回来,了解国内疫情的严峻形势,本来想戴上口罩。但是意大利人却对此很反感,会对戴上口罩的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意大利人确实与我们的意识不同,他们觉得只有得病的人才要戴口罩。”杨永强说。幸好他所住的地方离国航罗马办事处并不远,走路只要15分钟,他就每天躲着人,快步走到办公地点。
国航罗马营业部总共有26名员工,其中意大利员工有18人,是国航境外营业部中外籍员工占比较高的。在中国疫情发生后,国航总部要求所有驻外部门加强疫情防控管理。杨永强提前组织营业部购买了口罩、消毒液,详细制订了营业部防疫工作计划,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每天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排查,同事之间避免身体接触、不握手、戴口罩。
一开始,意大利员工对此并不理解,他们不喜欢这些约束性的政策,觉得有些内容涉及隐私。一位当地员工平时喜欢健身、聚会,此时还要求去那不勒斯、都灵出差,参加3月中旬意大利南部的旅游交易会。杨永强劝说了他很久,进行了“深刻的谈话”,才终于打消了他出去的念头。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意大利北部的疫情暴发。仅两周时间,疫情飞速蔓延开来,米兰所在的伦巴第大区最为严重,而整个意大利成了欧洲疫情的“风暴之眼”。
3月12日,意大利宣布除药店、超市等开门外,其余企业和商铺关闭到3月25日,所有居民都要待在家中,没有特别理由不得外出。同时,出门要携带《自我声明》,警察随时都可能检查,如发现不符,会罚款260欧元或拘禁3个月。
从这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罗马市区街上的人终于变少,杨永强也总算可以正常戴口罩了。此时,营业部提前“囤”的口罩、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都成了非常珍贵的物资。
阳台音乐会:在痛苦中回忆起往昔的快乐
意大利宣布全国“封城”后,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关闭了T1航站楼,仅T3航站楼开放。
虽然已经停航,但杨永强仍要处理当地员工安排、申请费用减免等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在路上,行人越来越少,警察越来越多。
“说实话,还是挺担心的,毕竟我们在异国他乡,大家语言都不通,万一感染,在当地治疗都是问题。”杨永强说,“特别是从一些意大利媒体看到,意大利的医疗资源并没有那么充裕,尤其到了后期,由于床位的短缺,有医生要流着泪来决定哪个人先住病房,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但我们作为海外营业部在当地的负责人,必须第一个冲向前,没有别的选择。”
疫情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杨永强此前囤了足够两周吃的食物,有速冻饺子、肉、蔬菜。每天,他要跟在意大利的中国媒体联系,同时从意大利官方网站上查询最新的疫情信息,以保证向总部上报信息的准确性。由于语言不通,分析和过滤信息花费了他很多精力。同时,在这个特殊时期,还要保持与使馆的经常沟通,了解更多信息,以保证航空公司的企业决策与国家政策一致。
杨永强的邻居是一位和蔼的老太太,会讲一点英语,独居并养着两条狗。从前,杨永强经常与她聊天,有时候遇到生活上的问题,也会去请她帮忙沟通。意大利“封城”的前一天,老太太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而在宣布“封城”的第二天,杨永强家里的煤气停了,他去找这位邻居询问的时候,她已经戴上口罩,“砰”一声把门关上,从门里对他说:“你去问门卫,不要跟我说话!”
那些对杨永强此前“少出门、戴口罩”的劝说很不以为然的意大利同事,开始减少出门,每次去购物要至少采购一周的食物。超市对客流进行了严格限制,每平方米只能有一个人,排队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大于1米。罗马目前食物、水等生活物资仍十分充足,但医疗防护物资已经全都买不到了。
意大利的华侨有大约30万人,其中浙江温州人居多,大部分人是来经商的,定居的也很多。疫情发生后,华人的反应比当地人大很多。不少华人选择回国,但是回不去的人仍占绝大多数。
杨永强所住的地方位于罗马帕伊谢洛大街,平时窗外车水马龙,如今却十分安静。有一天,同事告诉他,自己所在的小区,晚上大家一起去阳台唱歌,演奏交响乐,有人拉小提琴,有人吹萨克斯。“意大利人性格比较开朗,闲不住”。
这时的意大利人,会用《神曲》中的一句诗表达自己的无奈:“最悲伤的事,莫过于在痛苦中回忆起往昔的快乐。”
祖国来了!中意医务人员共同“扛起”意大利
刚休假结束从国内返回意大利的那段时间,由于中国疫情严重,杨永强非常担心家人的情况,经常提醒家人少出门,照顾好母亲。意大利疫情暴发后,杨永强的母亲和大姐反而更担心他。以前一周联系一次,现在天天都要视频联系,反复提醒他注意防护,每次都要看到他平安才放心。
此时,杨永强最为骄傲和安心的是,祖国来了。
3月12日,由中国派出的医疗专家组由上海直飞罗马。3月18日,浙江省组建的医疗专家组也启程前往意大利。这是第一批抵达意大利的国际援助者,他们一起带去的,还有呼吸机、实验室检测试剂等大量珍贵的医疗救治物品。在抗疫物资的包装箱上有一句唐朝诗人张九龄的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自中国医疗队抵达后,杨永强能感觉到,周围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在他去跑步的公园里,意大利人看到他的亚洲面孔,就问他是不是中国人,确认后给他一个“加油”的手势。一幅画着中意医务人员“扛起”意大利的漫画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被无数意大利人转载。意大利《共和报》把社交媒体账号封面改成了武汉方舱医院的两位中国护士,感谢中国在最危急的时候伸出援手。在罗马的一些社区,意大利人主动播放中国国歌,喊着“Grazie!”(意大利语“感谢”)。
之前对杨永强“无情”关上大门的意大利老太太,这几天开始重新主动跟他打招呼。杨永强有些自豪:“祖国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他相信在中意两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携手努力下,意大利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早日战胜疫情,中意之间的传统友谊将更加坚固。
在意大利工作4年,杨永强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和美食。北部阿尔卑斯山的雪,加尔达湖的清澈湖水,中部托斯卡纳的田园风光,南部的意式乡村都让他印象深刻。罗马万神殿与罗马帝国古老历史的底蕴,也让他为之着迷。在他看来,意大利是一个跟中国有些相似的国家。此前,中意两国密切的贸易往来,以及“图兰朵计划”等留学生交换政策,让国航在意大利很容易就能招到会汉语的当地员工。
“我平时喜欢爬山,疫情结束之后,我想去托斯卡纳看看,那里的景色美得像幅油画。”杨永强说。
守在多伦多的海航“店小二”:
战疫“下半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报记者 刘韶滨
4月的多伦多,平均气温不到8℃,寒冬还顽强地镇守着这座现代化的湖滨城市。
有着超过800万居民的大多伦多地区是加拿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以往,即使再漫长的冬天也无法压抑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然而3月23日,多伦多市长约翰·托里宣布城市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进入紧急状态,多伦多就此陷入了罕见的半休眠状态。
在大多伦多地区的800万居民中,华人占据近1/10,海航集团旗下海南航空多伦多办事处总经理米博是其中的一员。从国内疫情吃紧的“上半场”,到全球疫情蔓延的“下半场”,米博和同事们竭尽全力守护着多伦多与中国之间这条重要的“空中动脉”,在两地和两地同胞最需要的时刻,源源不断地运送人员和物资。
寒冬已是强弩之末,春天踌躇的脚步终会渡过安大略湖。在这个同舟共济的冬天,米博强烈地感受到:即使距离祖国万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能一个人战斗。我的背后是家人,是公司和同事,是祖国和同胞。
“我们也是疫情阻击战的一分子一定不能掉链子”
米博在海航工作的时间转眼已经到了第15个年头。在过去的15年里,他的工作足迹跨越三大洲,从国内的西安、北京,到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土耳其、日本、加拿大。2019年9月,米博赴任海南航空多伦多办事处总经理。
2010年11月27日是海南航空北京—多伦多航线首航的日子。今年初,当米博和办事处的同事们共同制订今年工作计划的时候,“10周年”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
“一条国际航线开航10周年,对航空公司来说是关键节点,也是新的起点。所以我们当时一致决定要围绕10周年主题开展营销策划和品牌宣传活动,并贯穿全年,计划把开航10周年宣传活动在11月27日那天推向高潮。”米博说。
就在大家为这个贯穿全年的周年庆典计划热情高涨地出谋划策之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了。国内医疗和防疫物资吃紧的消息传遍了多伦多的华人圈,当地的使领馆、中资企业、华人社团、华人商会、学生团体纷纷行动起来,从各种渠道筹集物资驰援国内。
为了便利疫情防控物资运输,海航在1月下旬率先开辟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境外组织及机构通过海航航班运送救援物资免收航空货物运输费。
绿色通道开通后,米博和其他驻守在多伦多的海航员工进入了“战斗”状态。米博常常会被突然拉进一些微信群,群里有在多伦多的捐赠人,有国内医院的医生,有物资接收方、转运方和志愿者,还有慈善机构的负责人。有些群里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在群里高效协调着物资捐赠和运输的事宜。
“这样的群当时得有20多个,我在群里就负责介绍航班信息,解释手续办理的流程、运输要求等信息,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因为有时差,米博担心不能及时解答国内相关方提出的问题,就把日常的睡觉时间推迟到了凌晨。“我告诉同事们,我们也是疫情阻击战的一分子,一定不能掉链子,要体现出我们海航‘店小二’的服务精神”。
那段时间,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的货仓里,许多货物上贴着中国国旗以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字条。1月、2月正值加拿大最冷的时候,机坪上的刺骨寒风让人难以久驻。“为了让大家安心,我们一般会在微信群里发一些货物被装进飞机腹舱的照片。有几次,我们的货运经理在机坪上掏出手机还没来得及拍照,手机就已经被冻关机了。包括我们的场站同事、机务同事,大家都怀着一样的心情,为了保障物资运输,坚决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1月29日至3月16日,共有159批次、超过97吨医疗和防疫物资通过海南航空多伦多—北京航线的物资运输绿色通道运抵国内防疫一线。“在有的微信群里,甚至可以看到武汉一些医院的医生在收到物资后发出的照片。大家虽然互不认识,但是都同样备受鼓舞”。
“我们解的是一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疫情在国内暴发后,米博减少了外出与聚会,同时也建议同事尽量待在家里。“这么做更多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并非预料到疫情会在全球各地蔓延开来。不光是我,在疫情期间,多伦多华人群体的自我防护意识一直是最强的”。
进入3月,加拿大开始出现疫情蔓延的苗头,随后形势急转直下。3月17日,多伦多市所在的安大略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禁止非家庭成员超过5人的聚会,关闭所有室内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学校等;除提供外卖服务外,所有的酒吧和餐厅也被关闭。
2019年,多伦多猛龙队历史性地夺得了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总冠军,整座城市因篮球陷入疯狂。而如今,多伦多的街头随处可见用各种各样方法“封闭”起来的球场——有的篮球架被挪走,有的篮筐被木板封住。
在加拿大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约为23万人,其中多伦多大学就有1.1万人。进入4月,加拿大许多高校本学期的课程陆续结束,大批留学生需要回国。3月26日,在中国民航局发出通知实行“一航司一国一线、一周一班”且客座率不高于75%的规定后,海航北京—多伦多航线被保留了下来,但频次从1周7班降到了1周1班,第一入境点为西安。
日渐萧条的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面孔。米博和办事处同事们也收到了许多留学生和家长打来的电话,询问航班和机票的情况。米博告诉大家:“一通电话解的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燃眉之急,一定要耐心地解答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如果没有票了,要把售罄的原因解释清楚,并且要注意安抚和鼓励留学生们,留下来要做好防护工作,保持良好心态。”
无论是在航站楼里还是电话中,留学生有礼貌、懂感恩的举动都令米博印象深刻。“我们在现场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注意事项,他们不但没有厌烦的情绪,还会郑重地对我们说一声‘我们会听话的,你们很辛苦,谢谢!’这对我来说是一些很温暖的瞬间”。
在日趋严重的疫情形势下,加拿大出现了防疫物资紧缺的困境。从4月2日开始,海航开始执行从国内运送防疫物资至多伦多的“客改货”航班,一次能运送大约20吨物资。
“人工从客舱搬运货物需要注意什么?怎么把控好卸货的时间?现有的地面设施与人员能否保障?怎么协调航权和时刻?”米博开始被拉进新的微信群,群里有国内市场部、地服部的同事,大家热火朝天地研究、讨论“客改货”这一新鲜事物。
“这段时间,梦里都在不停地发微信,打电话。”米博说。
“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明”
当地时间4月29日那天,米博起得很早。在出门去机场前,他告诉妻子和儿子,晚上不必等他回来吃饭。
这一天,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会有两架海航波音787忙碌的身影。一架是飞往国内的HU7976客运航班,另一架是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来的“客改货”航班。
11时30分,米博和海航多伦多航站经理召集现场的海航工作人员开航前准备会,对旅客订座数量、值机开始、值机截止、登机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进行逐一确认,并再次强调了相关健康二维码查验和测温的流程。
准备会结束后,大家开始穿上装备,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手套、鞋套一样都不能少。从4月初开始,米博便要求所有在航站楼的工作人员必须全副武装上岗。随后,大家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到值机柜台和登机口做相关准备,一部分人到机坪配合机务人员做运行保障工作。
尽管距离航班起飞还有5个多小时,但米博发现航站楼里已经有不少旅客,他们从早上9时就已经陆陆续续赶到机场。
13时20分,7个海航值机柜台一字排开,所有人严阵以待,旅客开始办理值机。“我在现场的主要职责是把控好秩序,认真防疫防控,保护好旅客和工作人员。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我就需要及时和国内的同事以及当地的使领馆进行沟通。”米博说,“候机的时候,旅客情绪会有些焦虑,他们会问飞机上安不安全,抵达后隔离的政策是什么,隔离结束后怎么回实际目的地等问题。对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早有充分准备。”
16时20分,登机截止,旅客都已等候在登机口。此时距离货运包机降落还有不到20分钟,米博和航站经理周昆抓紧开车前往货运仓库,从那里安检后进入机坪远机位。此时货运仓库外已经停满了当地货运公司的卡车。通过它们,远道而来的救急物资当晚就能够送抵最终目的地。在这里,米博成了供航站经理调配的一名“手下”,与货运经理一起协调保障、监装监卸、清点货物,忙里忙外。
17时42分,HU7976顺利起飞;19时30分,货运包机也完成使命返回国内。皮尔逊机场又一下变得冷冷清清。
回到家里,妻子为米博留了饭菜,一整天没有正经吃饭的他狼吞虎咽起来。那天晚上,米博看到同事们都在微信转发一篇名为“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明”的公众号文章。文章刊登了一位留学生家长写给海航的感谢信,她在加拿大求学的孩子亟须回国,但屡屡受挫,最终在海航员工耐心的帮助下,于4月15日乘坐HU7976航班从多伦多顺利回国。
信中写道:“莎士比亚说‘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明’——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亲人们的光明;海航敬业的工作人员何尝不是旅客的希望,是如我一样诸多陌生人的光明。”
“看到这段话我还是蛮受触动的。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我更深刻体会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更加认可了。”米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