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火线”鏖战 生死竞速 —— 武汉大学附属医院系统战疫纪实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特别报道

战疫中的高校担当

战疫数说

武汉大学:

投入附属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8家医院

投入10300张床位,占武汉市开放床位总数的46%

全面接管雷神山医院,管理4家方舱医院

3月10日15:30,最后49名患者从洪山体育馆走出,“第一家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在运行35天后正式休舱。这个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导运营,9个省份14支医疗队868名医护人员参加救治的方舱医院,实现了“病人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圆满完成历史使命。

同一天,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火神山医院接见10名医护人员代表,其中3名湖北省当地医护人员都是“武大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二科主任胡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程真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继先校友。

白衣逆行,生死竞速。疫情防控,湖北和武汉是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在这场战争中,武汉大学投入附属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8家医院,投入10300张床位,占武汉市开放床位总数的46%,全面接管雷神山医院,管理4家方舱医院,成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

硬核力量 逆行而上

“1床,赶快测一个氧分压。”“2床,呼吸机在报警,赶紧去看看。”“3床,我给他开出了输液药水。”“4床……”急诊科,在任何一家医院都是“前线”。疫情暴发以来,武大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和党员骨干杜贤进、田丹、丁瑜、万曦等人组成的急诊科团队,在新冠肺炎的旋涡中从“前线”直接冲到了“火线”。

这段时间,随着一系列严格防控措施的实施,疫情控制初显成效。目前,魏捷团队主要集中精力救治高危重症患者。她在“人民急诊工作群”里写道:“到了春暖花开的那一天,我们约定一起先相拥大哭再仰天长笑!如果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那么我们就是英雄的急诊!”

武汉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战疫主力军,不仅是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同时接管了雷神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支援金银潭医院ICU危重症患者救治,此外还负责多家疫情定点医院的支援与指导工作,协助湖北省各地市州疫情防控巡察工作。

武大中南医院收治病床5400余张,是武汉最大规模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同时也是武汉市唯一“1+3”模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

会诊抢救过非典、禽流感重症患者,算上这次,武大中南医院ICU主任彭志勇已是第三次主动站在防疫最前线了。

自1月6日收治第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以来,彭志勇和科室150余名医护人员连续作战50多天,确保每位患者都得到有效救治。彭志勇几乎把ICU当成第二个家,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几乎全天都在科室,累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我是科主任,也是一名老党员,理应吃苦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彭志勇说。

武大中南医院有一群特殊的群体,被称为“返岗天使团”,是在一线不慎感染治愈后又选择重返岗位的急诊医护人员:郭琴、赵智刚、李春芳、柏慧。

最早返岗的郭琴在治疗痊愈后主动请求重返急救中心,投身到最危险的隔离病房工作,“我是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抗击疫情的危急时刻,我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一袭白衣,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一个人不惧生死?因为心中有人民,有信念。

武汉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群体,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走上抗疫战场,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他们中的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精准施策 科学救治

2月25日,湖北省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开展重症救治工作的情况。该院整合、混编了全国各医疗队优势力量。其中,李兰娟院士团队连续工作24天,各方密切配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新冠肺炎对医疗救治带来了全新挑战,加之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又常复合了不同的基础病,因此越到危重阶段,越需要仔细甄别、精准把控,而这往往是在“与时间赛跑”中完成的。

优化及加速核酸检测手段。武大中南医院作为湖北省最早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单位,1月15日就接到第一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样本。该院医学检验科主任李一荣带领团队改良核酸提取方法,确诊结果出炉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最快两个小时就可以得出核酸检测结果。一个多月以来,医学检验科10余名工作人员轮班进行检测,最长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无一人感染。

“CT替代核酸检测”被国家卫健委采纳。2月3日,武大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最早公开提出:“别再迷信核酸检测,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据。”2月4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阻断让人望而生畏的“炎症风暴”。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发生的“炎症风暴”,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血液透析中心有一支7名护士组成的“血净小分队”,他们用高超的血液净化技术,阻断恐怖的“炎症风暴”,努力提高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截至2月22日,“血净小分队”共完成床边血液净化治疗109人次,累计治疗936小时。

重症救治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坚守临床一线,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用ECMO(人工心肺仪)设备救治重症患者;在病床边“徒手”为患者成功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人工智能技术检出新冠肺炎CT影像病变平均只需1.33秒;自主研发的医疗机器人“小珈”勇闯雷神山……在抗击疫情一线,每支医护团队都不断创新、全力施治,依靠过硬医术和过人胆识,不断把一个个未知的问号拉直。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里,武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光已经奋战了40多天。李光所在的团队,正是勇闯金银潭的武大人民医院支援团队,负责该院南楼6层病区。南楼5—7层病区是此次战疫“前线中的前线”,医生们都知道楼层数字代表的“密码”:楼层越高,病情越重。

李光的病人中有位51岁的出租车司机,是家里的顶梁柱,3个孩子还在上学。他的妻子流着泪把他送进来后,就被劝离病房。她不愿走,每天都在医院楼下彻夜徘徊,以这种方式陪伴扣着无创呼吸机面罩的丈夫。“我总能从窗户里看到她的身影,她的脚步就像踩在我心上。我想:一定要把她的丈夫治好,还给她!”李光不敢去想万一,他只有拼尽全力。幸运的是,这位病人康复出院了。

在病房里,医生既要为病人治疗,还要对病人进行“话疗”,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帮助病人康复。当他们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后,仍然惦记着怎样现身说法鼓励病友们,传播科普知识。

“我这么潇洒,这么可爱,死了多可惜!”视频画面里,一个中年男子用诙谐的语言调侃着,吸引了无数网友围观。说着说着,他摘下口罩,鼻子里赫然插着呼吸管。他叫余昌平,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也是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患病3天后,他的病情急速恶化,连续5天都不能起床,只能靠吸氧维持。

在与病毒搏斗的40天里,余昌平一直用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录制短视频科普新冠肺炎病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希望让更多人科学清晰地认识新冠肺炎,知道如何防范不恐慌。余昌平乐观的态度和幽默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粉丝们称他“余爹爹”“余可爱”。2月24日,余昌平出院,这位呼吸科专家、曾经的重症患者,有了一个新身份——拥有350万粉丝的“网红”。

为了专心战疫,医生杨晓把一岁的孩子送回老家,想孩子时就和孩子在手机里玩一会儿“躲猫猫”;发热门诊的31名护士集体拒绝换防,理由是熟悉了怎么照顾病人,同时不愿意其他护士姐妹冒风险;感染新冠肺炎痊愈后,90后护士贾娜捐献了300毫升血浆,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血浆治疗……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白衣天使们用发自心底的责任感,筑起守护患者的血肉长城。(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肖珊)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