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锤炼记者“四力” 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

当5G技术让信息传播进入秒时代,当算法推荐重塑新闻生产传播格局,新闻媒体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迎来凤凰涅槃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更是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动能。

当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本领、增强“四力”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前进目标。尤其是新闻传播进入融媒体时代,作为新闻传播的最基础环节,记者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升显得更加重要。“四力”是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是媒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脚力抵达现场  抓取新闻真实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是新闻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新闻报道中,第一手资料的获取至关重要,而这往往需要记者亲赴现场,用脚步去丈量真实的世界。记者的脚力不仅仅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基本能力,更是深入一线、贴近实际、追求真相的职业素养和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走基层记者风采

1.脚力是抵达现场的基础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才能亲身感受那里的氛围,捕捉到最真实、最生动的细节。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的。记者的脚力,就是他们抵达现场、触摸真实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脚力是履行职责、做好新闻报道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024年2月,安徽大雪,中国商报记者刘群赶赴合肥郊区的市场采访,她徒步几个小时,穿行于拉货的车流和拥挤的客流中,鞋子湿透了,手也冻僵了……正是有了这样脚踏实地的采访,才能抓取新鲜生动、直击人心的新闻素材。刘群也因此入选中国记协2024女新闻工作者风采征集展示活动《她在现场》。

她在现场

2.脚力是深化报道的基石

深入报道,需要记者有深入实际的勇气和毅力。这种深入,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接近,更是心理和情感上的融入。脚力帮助记者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商超、社区街道,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深入基层的采访,往往能够让记者获得第一手资料,发现被忽视的新闻点,从而写出更加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

3.脚力是拓展新闻视野的能力

通过实地采访和亲身体验,记者得以搜集到更为生动、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通常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唤起共鸣。同时,拥有出色的脚力,记者就有可能到达更多的新闻场景,发现不同角度的新闻线索,获得不同领域的新闻资源。这种鲜活的不类同的报道能够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会让更多受众关注不一样的新闻。

二、以眼力洞察真相  捕捉新闻细节

记者的眼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它不仅是记者捕捉瞬间、发现新闻的基础,更是其从复杂现象中提炼本质、为读者呈现真实世界的关键。眼力,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既是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一种艺术。

1.眼力是捕捉新闻瞬间的“雷达”

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就是眼力。好的眼力就像“雷达”,可以第一时间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瞬间。它要求记者时刻保持着工作状态,对周边环境有高度的灵敏性,可以迅速应对异常变化,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无论置身于喧嚣的都市街头,抑或宁静的乡村田野,记者的观察力必须如鹰隼般敏锐,随时准备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新闻瞬间。

记者访谈

2.眼力是辨别真伪的“试金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真实性有时会难以辨别。这就需要记者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识别各种信息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此时,记者的眼力不仅指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更涵盖了对信息来源、内容、逻辑等多维度的综合判断能力。唯有通过严格的筛选与甄别过程,方能确保传递给读者的新闻内容真实可靠。

3.眼力是新闻价值的“炼金术”

在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中,通常会有多维度的不同视角。记者的眼力,就是要从这些繁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唯有如此,方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精确地捕捉到那些对读者具有重大意义、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新闻点。

优秀的新闻作品会从独特的新闻视角呈现新闻事件。而这种视角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眼力。记者通过其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方法,能够发掘出他人所忽视的新闻元素,进而塑造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新闻视角。这种独到的视角,不仅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能够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和理解新闻事件。

三、以脑力深入思考  形成独特视角

记者的脑力不仅是自身思考能力和智慧的体现,更是其洞察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形成独立见解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要拥有发现新闻的敏锐视角,还要具备擅长分析、推理及判断的思维能力。

1.脑力是新闻思维的“CPU”

很多时候,获取新闻线索仅仅是新闻采访的第一步,想要做出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剖析新闻事件并揭示其深层含义。这就需要记者具备强大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脑力。具备敏锐思维能力的记者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历史对比、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新闻事件进行立体化、多维度的阐释,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刻、全面的新闻解读。

比如中国商报网在2025年2月发布的《破局还是冒险?阿玛尼入局餐饮界》一文中,记者没有停留在阿玛尼开餐厅的表象,而是梳理了大牌跨界已成为行业常态现象,并从专业角度分析指出,高端消费品跨界开餐厅,既是一场充满机遇的商业冒险,也是一次对品牌综合实力的严峻考验。未来,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这一商业形态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品牌与商业的双赢,尚待事实检验。

阿玛尼

2.脑力是信息迷宫的 “拆弹专家”

脑力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它要求记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事件的核心和本质。同时,脑力也意味着记者要有强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准确解读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在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四、以笔力扭转文风打造融合精品

在“四力”中,笔力是最终落点。当今,为了适应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变化,记者必须转变传统文风,创作出“短、时、新”的作品。同时,在融媒体时代,笔力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表述,而是演变为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维表现手法为一体的综合表达。

1.提升笔力,追求“小而美”

眼下,为了适应新闻传播速度与方式的变革,记者需转变传统的写作方式,创作出既简洁又时效性强且内容新颖的作品。这不仅是对记者写作技巧的考验,更是对新闻传播理念的一次根本性革新,要求记者放下刻板、端庄的身段儿,用亲切感人的口语化、故事性、情节性表达来触达受众的通感,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感召力。

2.强化时效,传播加速度

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瞬息万变,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强烈的时效意识,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迅速将其转化为沾泥带土、热气腾腾的新闻成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记者需要拿出“时刻准备着”的决心和激情,持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不断提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笔力”始终处于可以“生花”的状态。

3.融合创新,开拓新高度

信息化时代,新颖、独特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记者应勇于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新型表达方式和传播技术,例如数据可视化、互动式报道等,以提升报道的新颖性和吸引力。通过持续地创新和探索,制作出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新闻作品,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

比如上文提到的“阿玛尼开餐厅”,记者不仅形成文字稿件,还拍摄了照片和视频。经过新媒体编辑的加工,作品以不同形式在微博、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同时发布,形成传播矩阵,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穿越中轴线

综上,站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节点,加强“四力”建设既是应对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把握机遇的战略选择。新闻记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四力”,坚持正确导向,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创新思维,让新闻作品与主流价值观念相互契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增强新闻作品的呈现效果,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