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政法新闻记者要增强“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纪念馆。2024年4月11日摄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景区。

《民主与法制》社是中国法学会主管、创刊最早的中央政法媒体,《民主与法制时报》和《民主与法制》周刊作为中国法学会机关报机关刊,是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办好《民主与法制时报》和《民主与法制》周刊,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增强“四力”,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才能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才能抓住政法新闻的热点难点,创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增强脚力,深入基层,展现使命担当

脚力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好新闻是“走出来”“跑出来”的。这就要坚持到现场、在路上;迈开双脚走天下,走得勤、走得久、走得进;真正做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新闻报道沾满泥土芳香、充满生活气息。

甘肃省华池县人民法院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2024年4月18日摄。

毛泽东同志一直重视调查研究。当年,他用32天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后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文献。实践出真知,这就如同田里的麦穗,身子俯得越低,收获才会越丰厚。

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中,本社记者在房山灾区挖掘出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转移群众时不幸触电牺牲的感人事迹。报道中,“一位臂戴黑纱的村民久久伫立,泪水在饱经沧桑的脸上肆意流淌,口中喃喃‘好人’二字”,这一现场细节,胜过千言万语,让警民鱼水情跃然纸上。

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走进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深入基层,心里才有人民。本社记者为报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深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群体,体验其工作日常,倾听劳动报酬、社保等权益诉求,观察工作环境,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为相关部门完善保障体系建言发声。

锤炼脚力贵在走,到要社会最基层中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法治最前沿的地方去,到问题和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在西藏阿里,本社记者与检察官穿行高原,记录生态司法保护;在甘肃山区,跟随“马背法官”翻山越岭,见证“窑洞法庭”如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这些行走,让记者看到了法治中国最生动的实践。

正所谓脚底板下出文章,脚底的泥土有多少,笔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善用眼力,敏锐观察,提升新闻敏锐性

“高亭新筑冠鳌峰,眼力超然信不同。”眼力是记者在脚力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既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明辨是非,也需捕捉亮点、抓住本质,既能观大势,又能察民情。

最高人民法院的前身-华北人民法院。2024年4月10日摄于河北省平山县王子村

眼力首先是观察力,记者要做到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采撷独特素材,从而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精品。2025年年初,本社记者走进北京、河南、江苏、广东、贵州等地,探寻如斗门水上婚嫁、雷山苗族银饰锻制等非遗项目,在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同时,特别关注了法治在保护非遗传承、打击侵权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全面展现了非遗保护与法治守护协同共进的图景。

记者的眼力在于发现力,要练就一双“慧眼”和“独眼”,方能捕捉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事件,将宣传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在“非遗农民画绘就新生路”报道中,本社记者深入监狱发现了青阳农民画这一非遗项目在罪犯改造中的独特作用。通过采写罪犯张某创作《罪犯一日生活流程》重拾信心等生动案例,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司法改造中的独特价值。

眼力更贵在辨别力。网络时代信息纷杂,记者需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辨别力者,既能见“太山之高”,也可察“秋毫之末”,不断寻求真善美、主旋律、正能量,发人民之心声,传播好党的主张。在报道贵州省纪委原副书记张平案时,面对不实猜测,本社记者深入调查其权力运作细节,通过采访纪检监察部门,揭露其权钱交易行径,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腐败问题本质。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记者要善于留心观察细微变化,细心了解各种情况,于细微处见真功,于细微处见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也是谋事创业的本领。

提升脑力,勤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信息超载时代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考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才能。作为政法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如何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超高定力、超强判断力,离不开政治素养、新闻素养和法治素养的三重加持。

2024年7月3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新闻舆论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好的舆论可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全面部署。一部部顺应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相继出台。围绕法治领域的新实践、新成就、新经验,本社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深度报道,充分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光明前景,提振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底气信心,为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而言,这个“大”,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

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深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融入个人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实践中,争做新时代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也对政法媒体工作者从事采编业务提供了灵魂指引。

政法媒体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政法媒体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在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之中,当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

夯实笔力,妙笔生花,记录时代最强音

笔力是记者的生产力,一篇报道的好坏最终要通过笔力展现。要言之有物,准确生动展现法治实践。报道要让人看得完、看得懂,进而做到说服人、打动人,就必须要在策划选题上下功夫,要将目光对准最鲜活的法治实践,最动人的法治故事,最鲜明的法治观念。

2025年3月14日,中国法学会召开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主持会议。

过去一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立法规划、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法治领域重大改革,本社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保障”等主题开展深度报道,有力宣传我国法治领域改革和建设的重大进展和成效。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还是成就宣传,都要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把握时间节奏,把握力度分寸、追求积极效果,做到合时、适度、有效,真正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要言之有理,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本社“以案说法”栏目以平易近人的生动笔调带领读者解析热门法律案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专业权威的法律知识,有效发挥出释法说理的积极作用;“学习用典”栏目,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引典用典进行宣传阐释,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走深走实;“文史撷萃”栏目,挖掘善良风俗、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智慧,给读者以精神启迪。

要言之有情,真情实感坚守人民立场。胸中有时代、心中有人民,报道才能有深度、有温度。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让记者真正扎下新闻业务之根、人生价值之根、为民情怀之根,让宣传报道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温度、有感情。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