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语言景观主要指标识公共空间的语言物件,一般可分为典型语言景观与非典型语言景观两大类别。前者主要指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店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公共标牌上的语言等;后者主要指公共空间中传统标牌之外的语言所构成的语言景象,包括动态变幻的标牌甚至听觉符号、嗅觉符号等。语言景观近年来是社会语言学、符号学和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热门议题,民族地区语言景观是多样性语言生态的体现,值得研究与保护。
民族地区语言景观体现语言生态多样性的特点
语言景观是一个地区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的现实镜像,体现了语言生态多样性的特点。民族地区语言生态多样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数量的多样性。多语共存是民族地区的一种较为显著的社会现象。多语言标牌是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一个显著特征。譬如,西藏普兰口岸是一个“五文三语”的边境地区,藏语、汉语、尼泊尔语、印度语、英语等语言文字在语言景观中均有表现。又如,西藏的林芝市与山南市,除了藏族外,还分布着珞巴族、门巴族等族群,这些族群大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在此相互接触、融合,我们能听到不同族群间用不同的语种进行交流,呈现出语言生态的多元性特征。上述区域的多语特征在语言景观中大都有所体现。同时,边境区域的一些人,由于不具备完全的双语或多语能力,他们在使用母语交际时,通常会夹杂一些支离破碎的其他语言。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语种的公共空间,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景观、语音景观。
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民族地区语言景观承载着丰富的、不同族群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反映了不同族群的价值观念。在西藏拉萨,这一区域的语言景观就呈现出一幅文化发展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共生交织的语言画面。众多标牌承载着藏族的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存储着藏族特有的族群文化与民族特征。拉萨的语言景观不仅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族文化,同时也呈现了藏族文化之外的中华民族各族文化。在这类多民族聚居区域,由具体的语言建构起来的语言景观会以不同形式唤起公众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了解该区域的语言文化生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有利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社会价值的多样性。公共空间具有社会性。透过语言景观这面镜子,我们可以观察到公共空间中的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语言景观还与一些隐性社会关系相联系,折射了该区域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关系。语言景观体现了语言的赋权功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语言政策的制订等,对重塑社会语言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语言景观不仅是一种语言实践,还展现了语言需求、语言选择的多样性。民族地区语言景观有助于保存保护濒危语言,有益于培育集体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推动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保护与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多重的社会价值。
语言能力的多样性。语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语言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民族地区需要多样化的语言服务,处理好各种事务也需要有“多言多语”能力的人才。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很多使用三种语言(中文、民族语言、英语),有的边境城市甚至使用五种或更多种语言,这反映了不同语言在民族地区公共空间的生存状态和活力,体现了民族地区语言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外来语言文字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和谐状态,这为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好的语言环境。
加强民族地区语言景观保护研究的着力点
语言景观是地域文化风韵的直观体现,为公众提供了精神寄托的情感基础,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更是表达民族地区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择要而论,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这项工作。
一是夯实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各民族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是语言景观负载的两个基本功能。语言景观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重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其普及对巩固国家安全和统一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在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建构中,要注重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发掘与体现,更应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呈现,做到“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这样可以实现语言和谐,弥合语言鸿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从而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提升中华民族的内聚力。
二是重视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经济价值。当今时代,语言的经济属性和经济价值更为突显。语言景观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创设很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通过语言资源的配置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建构应注重维护语言生态的平衡,降低语言多样性带来的沟通成本,也可发挥语言景观的经济效用来满足公众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多语能力是建设国家语言能力的基本要素,多语能力有利于促进国家语言竞争力的提升。语言学习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可或缺性,民族地区语言景观为公众多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和谐的语言环境。
三是拓展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表达维度。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更趋复杂,语言需求更趋多样。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也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表达方式。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保护与研究应强化多语言、多模态、全媒体化、智慧化意识,充分实现语言景观的交互性、科技性与人文性,以便为各类人群提供数据文字、音视频、交互式地图、虚拟现实等服务。同时,还应持续关注技术演进的新理念,及时调整语言景观的构建方案,不断优化其表达方式,拓展其综合表达维度,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让民族地区语言景观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概言之,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当今世界,新概念、新技术迭出,在“万物皆媒”的时代进程中,民族地区语言景观是名副其实的活态“语言博物馆”,是推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要素,其保护与研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与推进。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2021年度重大项目“我国语言文字治理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ZDA145-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