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促进世界遗产保护协作
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50周年,8月17日,“世界遗产与数字革命:支持世界遗产‘5C’战略目标的创新技术”学术对话在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经验,探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推动世界遗产“5C”(可信度、有效保护、能力建设、宣传、社区)战略目标的实现。
数字技术拓展世界遗产理论与实践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更新也促进了世界遗产体系的变革。国际文化遗产档案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杨晨介绍,1972年《公约》通过时,正是互联网和家用计算机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万维网和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交流合作与世界遗产体系的国际化。2000年以来,世界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迈入了新阶段:《保存数字遗产宪章》和《伦敦宪章》等一系列国际文件相继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和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2011年正式成立,“数字敦煌”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遗产项目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不仅推动了《公约》实施,而且拓展了世界遗产的理论和实践范畴。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遥感大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和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陈富龙及其团队开发了一款新的应用程序,通过世界遗产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数据,来监测遗产的保护情况。计算结果表明,2015—2020年,被监测的564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土地覆盖变化率普遍小于1%,世界遗产保护形势良好。在陈富龙看来,遥感等数字技术为监测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对世界遗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工具,利用科学的第一手数据来评估世界遗产状况,有利于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社交媒体在世界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后尤为凸显。自2016年开始,为提高遗产所在地青年企业家的综合素养,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巴厘岛、日惹和雅加达等地开展了“印度尼西亚遗产地的创意青年”项目。疫情发生以来,该项目的线下培训不得不中止。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建筑文献中心主任法布里亚提·苏拉亚尼颂团队,借助即时通讯工具、视频网站、云视频会议软件,研发了线上课程,使项目得以继续进行。在法布里亚提看来,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也展现了在线学习方式的无限潜力,为人们学习遗产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辩证看待数字技术影响
谈及数字技术对世界遗产的变革性影响,杨晨提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审视世界遗产的方式,使人们跨越自然与文化、跨越国界、跨越学科,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世界遗产的价值与特征;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我们对“什么是遗产”的理解,使人们可以听到更多来自地方的声音,更深入地理解遗产的多层次价值,并认识到世界遗产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不断强化世界遗产保护全球协作,使《公约》实施更加包容和透明。
数字技术不仅为世界遗产保护带来新机遇,也为其带来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项目主管玛丽诺艾拉·图尔努认为,数字技术具有双重性,即一个国家可能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发展,也可能因技术落后被排除在新的经济权力游戏之外。因此,我们需要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积极的综合方法来推动“5C”战略目标的实现,使所有群体受益。
对于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在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一些非常高端的技术是超出其经济负担能力的。因此,菲律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蒂娜·帕特诺建议,在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令更经济实惠、更容易获取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为更好利用这些普惠技术,我们要对更广泛的群体进行更专业的培训,令遗产教育融入社会主流,惠及遗产所在地社区。
为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5C”战略目标,印度新德里国家城市事务所城市开发领域专家马尤拉·加德卡利提出,在探索数字技术作为遗产保护或管理的手段时,应当更加珍视人的自身价值。数字技术的应用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主观感知,要平衡好技术化与人性化的关系。蒂娜也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优势,遗产保护工作者需要通过更专业的判断作出更明智的决定,避免在工作中过度依赖数字技术。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