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学术座谈会,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使全院同志更加自觉主动地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崇高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科学回答了事关中华文明研究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深刻阐述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重大意义。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和指导性,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文献,为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院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通过院党组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等形式,认真组织多次学习研讨,及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考古所等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贯彻活动,推动全院学习贯彻工作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这里,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讲三点意见,与同志们交流。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中华文明提出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特别是把中华文明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我们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明寓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寓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宏阔视野中,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形态,科学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自古以来就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及其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对待中华文明的科学态度、基本原则和中华文明研究的方法路径。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广阔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华文明价值意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充分证明我们党当之无愧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增强历史自信,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深化中华文明研究的核心要义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从何时起?历来就是重大研究课题,始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深化文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要要求,涵盖了理论和方法、学科和体系、要素和目标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全面系统理解、深入准确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评价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文明起源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等要素被认为是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西方文明判断标准的桎梏,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依据我们提出的文明形成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深化中华文明研究,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二要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重大问题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化中华文明研究,需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三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只有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才能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深化中华文明研究,需要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全社会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氛围。

四要面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深化中华文明研究,不能孤立地讲中华文明,而是要将其寓于人类文明进步成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明发展的战略视野,阐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特别是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把人类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创造性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为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考量,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我们要把总书记这一重要要求同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华文明研究的重要要求结合起来,坚定自觉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华文明研究“三大体系”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学术使命。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系统学习、深刻领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总书记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贺信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结合起来,持续深入学、联系实际学、融会贯通学,力求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二要增强学术自觉,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一盘棋”思维,举全院之力,建构文明研究知识体系,推动文明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取得整体性、实质性进展。根据文明研究需要,深刻把握文明研究的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努力构建框架完整、结构科学、要素多元、内涵多样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切实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融合性综合性文明研究,把“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作为研究目标,瞄准重大前沿问题,破解重大理论难题,产出突破性成果,提出创新性观点,努力构建符合学术规律、适应时代要求、彰显中国理念的文明研究学术体系。强化文明研究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概括出科学的、开放融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广泛地开展文明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努力构建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的文明研究话语体系。

三要发挥学术优势,扎实开展中华文明研究阐释。加强文明研究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组织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新编)中国通史》(《中华民族史》)纂修工程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我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齐全,整体力量强的优势,集中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精干力量,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与贡献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阐释,推出重大成果。

四要抓好成果转化,加强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积极宣传、推广、转化我国“古代文明理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成果,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以更加多样化的学术成果和表达方式,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办好中国考古博物馆,充分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五要加强组织领导,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坚强保证。增强政治意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毫不动摇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文明研究,旗帜鲜明地批判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切实做好科研服务保障工作,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学术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支持,为文明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机制、学术平台与成长环境,努力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奋斗、开拓创新,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