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到强的崛起之路——长庆油田攻克“三低”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年油气产量当量从4000万吨增长到6200万吨,从传统石油工业到探索新型工业化之路,从增长速度最快的油田到国内产量最高的油气田,从储量品质先天不足的“三低”油气藏到中国石油储量之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庆油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升国内勘探开发力度”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的殷切嘱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骄人业绩,是新时代开启端牢能源饭碗的新实践。
产量更高 家底更厚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更大
2021年,长庆陇东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成果,一次性提交5.5亿吨探明储量,创我国60年来单次提交储量新纪录。
储量是资源开发企业的命脉。近10年,长庆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国的1/3,年均净增油气产量当量300万吨,相当于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中型油田。
端牢能源饭碗,扛起大油田大担当。近年来,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刻不容缓。国家有需求、中央有要求,长庆油田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有十分的力气就要拿出十二分的劲头,有十分的潜力就要干出十二分的事业,将原定的5000万吨持续稳产规划调整为到2023年实现6000万吨。在规划的基础上,主动加压、再次提速,提前3年实现6000万吨目标。
长庆油田2008年开始连续6年每年新增500万吨油气产量,2013年油气产量突破5000万吨。2020年8月,集团公司党组提出长庆油田“大要有大的样子”,要重规范、作示范、有风范。这给处于二次加快发展中的长庆油田鼓足了劲。2020年油气当量攀升到6041万吨,建成我国首个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2021年,油气当量突破6245万吨,占当年国内油气总产量的1/6,再次刷新中国石油工业史的产量纪录。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将达到6800万吨,率先在集团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宏图已展开,笔墨尤浓重。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长庆油田坚持低成本战略,聚焦价值创造,创造了“三低”油气藏效益开发的奇迹。2021年,长庆油田的经营效益创“十三五”以来最高水平。
这背后是以低成本开发低渗透,通过“四精”提升了效益效率,进一步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了“不怕低油价、不靠高油价”竞争优势。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长庆油田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树立了新时代的长庆新形象。
过去,长庆油田的产量结构以原油为主;党的十八大以后,油气产量各半,再到如今天然气占比六成,并以每年增产天然气超过30亿立方米的速度建成我国最大产气区,年产气量占全国的1/4。今年,长庆油田首次将新能源定为三大主业之一,统筹推进光电、风电、CCUS、碳汇林等重点项目先导试验,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你们石油人不但打油产气是英雄,植树也是一把好手!”今年4月,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看到陕北漫山遍野的长庆林不由得感慨道。
从曾经的“出门见山不见绿”,到如今长庆林、公益林、生态林、爱心林、青年林等一批批生态林的相继建设,“长庆红”带动“生态绿”。数十年来,长庆油田累计植树造林20余万亩,已形成林缘区、水源区等8种生态保护模式,创建了8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并以每年新增绿色4500亩以上的速度持续扩展,惠及当地百姓。2021年,中宣部将长庆油田整体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国内尚属首次。
动力更强 活力更旺
深化改革强管理更高效
按照传统发展模式测算,长庆油田油气产量达到今天的规模,至少需要20万人。而长庆油田用工总量始终控制在7万人以内,劳动生产率提升22%,实现增产增效不增人。其密码是:向管理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
改革管理是一条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的攻坚之路。面对油气生产区域分布在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员工分散、生产链条长的实际情况,长庆油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部署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等8个重点领域的27项工作任务,形成44项管理提升成果,逐步建立归核化布局、市场化运作、数字化转型、一体化集成的“四化”油公司模式。
试点,就意味着要当先锋、打头阵、立标杆、作引领。
作为长庆油田劳动组织架构转型试点单位,陇东页岩油项目部实行大部制改革已有一年时间,率先建成具有“页岩油”特色的新型采油管理区。“百万吨生产规模在之前的采油厂需要2000人,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下,300人就可以完成。”陇东页岩油项目部党委书记王瑞杰告诉记者。
试点单位迈出一小步,带动全油田深化改革的大跨步。长庆油田通过打破传统组织架构,精简优化管理职能,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近3年公司总部减少三级单位28个;持续精干采油气厂业务,压减基层三级机构16%。
以“赋能思维”放权,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庆油田实现从“体量庞杂”到“精简高效”的历史跨越,已形成油气单位占比70%、辅助单位占比20%、后勤单位占比10%的“721”业务格局,并力争2025年末达到“820”业务格局。
除横向的扁平化管理外,长庆油田还在纵向上以“链式思维”重组,推动构建油田上下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产储运销一体化……产业链从分散独立到环环相扣,一举打破生产经营各自为战的局面。
油气上产,粮草先行。长庆油田加强物资全供应链精准管理,40个厂级区域物资共享中心建成投运,库房总量下降83.5%,常规物资全部实现直达,重点关键物资72小时之内就能货到现场。“在运行‘物资直达’采供模式前,物资从厂家到生产现场需要15天,现在仅需要3天。”长庆油田物资供应处副总工程师潘中虎说。
敢破敢立,才能冲破藩篱迎新天。长庆油田以“靶向思维”发力,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数字化赋能,在油气产量、井数、工作量同比增长的情况下,用工总量下降6.85%;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通过“双序列”改革拓展人才发展通道,长庆油田聘任首席专家16名、技术专家22名、一级工程师92名,70名管理人员回归科研岗位。
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长庆油田管理改革敢啃“硬骨头”、勇蹚“深水区”,一仗接着一仗打、一步紧跟一步行,从而蹄疾步稳。现在的长庆,主营业务突出、管理架构扁平、经营机制灵活、质量效益提升……各项事业呈现新面貌新气象。
力度更大 层次更深
科技自立自强含金量更高
“10年前要花1500万元引进国外体积压裂工具,经过反复试验攻关,我们自主研发出更加成熟的DMS可溶球座,既符合长庆地层的‘口味’,又超越国外同类产品。”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DMS可溶球座的研发带头人王治国说。
实现国际上典型“三低”油气田的逆袭,就必须让传统开发模式中的“制约指标”成为非常规开发的“制胜指标”,科技兴企是必由之路。
储层渗透率低、压力低、内含油气丰度低,“三低”直接决定了油气田开发难度大和成本高。拿页岩油来说,长庆页岩油储油孔隙大小不足头发丝的1/30,10年前就被国外专家断言:不具备开发价值。“用注水补能的常规方法无法驱油,只能依靠压裂改造才能拿出油。”页岩油产建项目组副项目长齐银说。
因此,自主研发的细分切割高效体积压裂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已成为页岩油水平井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该技术实现传统的单一改造向“造缝、蓄能、驱油”一体化转变,页岩油初期单井日产量由9.6吨提高到18.1吨,助力庆城油田探明储量突破10亿吨,快速建成百万吨整装示范区。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几代石油人持续探索和攻克“磨刀石”,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创新理论和关键技术系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庆油田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发展五大油气成藏理论和四大油气开发技术系列,不断突破低渗透及非常规资源开发极限,页岩油、致密气创造了多项工程及开发指标的国内纪录。黄土塬可控震源三维地震攻关形成6项地震采集技术系列,石油钻井成功率提高了30%;优快钻井技术持续突破,创造了国内9.88天的最短水平井钻井周期纪录;创新形成大井丛钻井技术,水平段长度突破至4118米,创中国陆上最长水平段纪录。
随着油田大发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已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举措。从以前的数字油田到如今的智能油田,长庆油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分散的油气生产站点连接成智能指挥、远程控制的现代化工厂。
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长庆油田大力实施智能化“326”工程,打造实时感知、透明可视、智能分析、自动操控的智能油田,实现对陕甘宁内蒙古油气区油气生产的集约化管控、智能化运维,被业界誉为国内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典范。在数字化油藏研究中心,科研带头人杨倬输入一个指令,2000多张岩石薄片照片在几分钟内自动采集、拼接完毕,整体效率比过去提升48倍。
立足新起点,正值壮年的长庆油田,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的担当和使命,以奋勇向前的昂扬状态和拼搏进取的活力,一路奔跑向未来,为我国建设能源强国贡献力量。
责编:焦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