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用影像讴歌“戎装天使”

3月19日上午,王传顺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ICU病房采访拍摄。王传顺 供图

  那是在疫情最胶着的时刻,1月31日上午,我和同事们毅然前往武汉。到达的当天晚上就参加了防护知识培训,第二天便前往火神山医院采访拍摄。

  在武汉的76天里,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身着迷彩军装的白衣战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英雄壮举。为了能够拍摄到医院重症病房医护人员救治新冠肺炎病患的画面,我曾经11次进入医院“红区”进行采访拍摄,而每次穿戴着防护装备几个小时下来的浑身湿透,也让我切身体会到医护人员在战“疫”时付出的艰辛。

  2月7日上午8点,我走进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的病房,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红区”采访拍摄。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我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手套,对摄影器材也做了相应的防护措施。虽然之前考虑到一些不利于拍摄的因素,但真正进到病房拍摄时才发现困难比想象中多很多,尤其是手上戴着三层手套,相机包着保鲜膜,每按一次快门都特别费劲。当天,我用了3个多小时拍摄了3个病区,其间甚至因为想要拍摄一个好的画面距离病人太近,而被医护人员“警告”。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病房里,我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患者与医护人员相互鼓励、相互打气。在采访中,我听说当时在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非常辛苦,院领导决定轮岗,把一线的医护人员换下来。但是有16名调休下来的医护人员联名签了请战书,要求继续战斗。还有很多医护人员不愿意宣传自己,怕家人担心,同时觉得这只是自己的职责所在。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许多新闻记者的座右铭。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给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记忆是2月19日第三次进入“红区”,等待拍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第一批接诊的病人,由于我当时戴的三层手套尺寸都偏小,防护服和护目镜也不太合体,当时就感觉浑身箍得很难受。病人预计下午3点抵达,我2点30分就进入“红区”等候,还不到半个小时护目镜上全是水汽,看人都是影影绰绰的,等到4点,病人进来我只能对着人影盲拍。但是更难受的是因为手套太小,手被勒得不回血,整个手都是麻木的。大概到了4点30分以后,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头疼得好像要炸开,整个人处于一种要昏倒的状态。如果最后没有医生搀扶着我一点点挪出“红区”,我一定会晕倒。往外走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个护士在呕吐,我试图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但是发现根本掂不动相机。等我出去以后立刻吐得一塌糊涂,感觉就像死过了一次。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到了医护人员的不易,作为记者的我只是偶尔进入一次“红区”,而他们却要忍受着穿防护服的闷热和不适,每天数小时工作在“红区”里。还要细心地为病人诊断治疗,再难受他们都不能倒下。

  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惊心动魄。这是我多次进入ICU病房的切身感受。

  在火神山医院ICU病房里,陈静护士长告诉我,从2月10日开始收治重症患者以来,数十天“戎装天使”们和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抢生命,每个步骤都是按秒计,每一秒都生死攸关。她还告诉我,ICU病房里的护士们非常辛苦,很多时候病人大小便失禁,或者吃饭呕吐,都要护士们来清理。常规情况下,这些都是由医院里的护工处理,非常时期这些都变成了护士们的工作内容。防护服一穿上即使不动都是体力消耗,但是护士们还要穿着它们完成各种工作。

  在火神山医院的拍摄中,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主任张西京说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他说:“在重症室行医,必须有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每天,我都被医护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大疫面前,他们都是英雄。我想对他们说:战友们,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每天走向战位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做好防护。

  回望数十天的战斗,我每天都收获着无数的感动,每天都强烈感受到了军人的担当、军人的情怀和军人的奉献。作为一名军事记者,疫情一线成为我们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最好场所,采访好、挖掘好、报道好广大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