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智能“超市”开在了项目部

       宽敞整洁的车间内,一条庞大的机械臂正灵巧地穿梭在弯箍后的箍筋间,大家伙小心地将箍筋抓取,分毫不差地堆码好。5秒不到,沉重的箍筋已被“抓”到了固定位置。整个操作过程见不到一个操作工人。
       这一“科幻”场景中的“主人公”是三航局太湖隧道项目钢筋加工及构件预制配送中心的自动弯箍堆码机器人。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工程是国内在建的最长湖底隧道,是江苏高速公路建设史上一次性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建设起点高、标准严、技术难度复杂,有效工期仅三年多,对项目主体钢筋、混凝土的加工供应有着很高的要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虑到紧张的工期和高达18万吨的钢筋需求体量,为了打赢建设攻坚战,项目在前期策划时就谋定建造了江苏省在建的交通工程规模最大且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钢筋加工配送中心,日产半成品400吨并配备有套丝锯切打磨一体化、滚焊机、智能弯曲机等钢筋设备,以打造智能“超市”的模式,保障施工“不掉链”。

智能“超市”于2017年12月建成,配备机器后仅需60名操作工。然而刚开始实施运转时,操作工们并不能很好使用这些高科技装备。操作工们普遍拥有半自动化机器的操作经验,但对于提前设置程序,基本用触摸屏操作的全自动机器有些看不懂,也不太理解。

面对工人们的疑惑,负责钢筋加工场的技术员阙剑辉一方面照常组织机器厂家的技术专员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实时跟踪工人的使用体验。不到两周的时间,大家就感受到了智能化实实在在的好处。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钢筋头剪切、套丝等工序全部由机器代劳,操作工只需要设定好程序并在旁监督。

工序一下减少了三四道,原本需要一个班组操作的机器现在只需两人便可“玩转”,同样的60人配置,可以操作普通生产线两倍的机器。

2018年中旬,项目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时,为了满足建设进度需要,项目部开始为智能“超市”扩容。

项目常务副经理李宝枝发现智能化生产提高了效率,但生产出的成品缺少标识,且放置不集中,给现场工人造成了识别困难。

“加工厂不仅生产成品,还有储存功能,为什么不能索性做得更像超市一样,把成品分门别类呢?”李宝枝从超市的大型仓储系统中获得灵感,将类似成品放在一块,并给类似的钢筋产品添加二维码,轻轻一扫码,工人即可了解成品使用部位,减少领料障碍,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进一步把“超市”仓库化,将每天产能富余的不同型号钢筋存储,备好提前量,实现生产超前化。智能“超市”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丰富了生产资料,还在节点任务的大干中大显神威。

2019年8月到12月期间,项目开始进行顶板浇筑,根据节点计划,12月要完成2000米顶板浇筑。如此大的浇筑量和紧张的工期也对钢筋的生产效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关键时刻,智能“超市”的管理成效凸显。操作工24小时倒班操作,全自动机器满负荷持续运行,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超前化的改进,两个月时间内,项目部经受住了考验,钢筋月产量达15000千吨,成功实现了“前线打胜仗,后方不吃紧”的目标,并于2019年12月20日完成2000米顶板的浇筑。

如今的太湖隧道项目已建成通车,智能“超市”也进入了拆除撤场阶段,但它并没有功成身退。作为试点,它在太湖隧道功勋卓著,这一模式也被推广到了三航局的更多项目中。下一步,部分智能设备将会被运往无锡G312项目,继续智能化模式在项目建设中的征战之旅。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