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滇西“红军村”

在滇西横断山脉边缘和金沙江环抱中的云南省宾川县,有一段特殊的红色历史。据地方党史资料记载,1936年4月,由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3个师7个团6000多人经祥云进入宾川,在两县交夹的新庄村休整了一夜。当时,新庄村只有7户人家,在仅有的5位青年中,有4人毅然参加红军北上抗日。

历史为我们记住了这4个人的名字:杨世昌、杨世何、杨炳和杨震。然而在后来的战斗中,4位红军战士全都英勇牺牲。

平静的海稍水库,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摆在眼前,倚山而居的新庄村,一座座古旧朴素的房子,如同排兵布阵一样在半山腰里摆列开来,层次分明。我远远就看到了村落四围迎风招展的猎猎红旗。

一进村庄,泥墙上保存完好的红军亲民壁画、标语映入眼帘。是的,红军亲人,亲人红军。在这个村庄最清晰的记忆里,当年的红军是亲人,后来的亲人就是红军。我恍若看到红军队伍到达时,新庄村民争先恐后把红军战士迎进家门,帮红军挑水、做饭、缝补衣服、打草鞋,热心给红军当向导的情景。

我们在一个古旧的院落里集合,准备重走红军长征路。在一位村民的引导下,我们排队走出院落,沿着村巷一直走到村后。出村就是山,我们在热辣辣的阳光下爬山、嚼干粮,俯下身子喝山涧里的凉水,很快就又累又困。想当年,红军战士比我们艰苦千倍万倍,但为了革命理想,他们不畏风吹日晒,经历枪林弹雨,翻雪山、过草地,在恶劣的环境下奋勇杀敌、不畏生死,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两山之间的峡谷里有一座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桥”。料想当年,杨世昌等4位青年先通过这座桥,而后踏上长征之路,一定曾在这座桥上深情回望渐行渐远的故土。虽前途未卜,但他们的脑海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当兵就要当红军,

处处工农来欢迎。

官长士兵都一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山峡里,向导给我们唱起了拥军歌谣,略带羞涩的女中音充满泥土气息,让我们在回程路上又一次想起当年新庄人民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情深。重走长征之路后回到村里,我们带着特别的庄重和敬畏,坐到明亮的会议室里听党课。给我们上课的蒲国宏是新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出生于新庄村的他早年曾到外面闯荡。一次回乡时,他看到一位乡亲卧病在床数日,却连一百元看病钱都借不到——不是村民不借,而是乡亲们和他一样穷。缺水、干旱、地理偏僻、资源匮乏,让这个村子一直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蒲国宏深受触动,决定带领村民走“红色之路”。

经过充分调研,蒲国宏带领全体村民,采用“支部+企业+村民”合作模式,于2016年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红色教育为切入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红色旅游,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海稍鱼文化等渗透到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中,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

为了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品牌,新庄村还建设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展示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农民博物馆,为广大游客提供参观体验和了解当地文化的阵地。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红军长征给了我们一段光辉的村庄历史,是改革开放让今天的我们走上致富路。我们有信心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长征。”蒲国宏的话令人回味绵长。

案例经验与启示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乔甸镇新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新庄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全村共有66户231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6人,全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等。1936年4月,红六军团在新庄村停留一夜,并与当地人民结下鱼水情。因为这段红色历史,新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新庄村紧抓“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红色主旋律,努力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运用“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农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融合示范村,实现了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走出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