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品牌建设之路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增进了我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而近期发生的两起围绕品牌商标的争夺战,也引发我们对于知识产权的思考。一起是最高法对乔丹商标案进行终审裁判,4件商标发回知识产权局重新作裁定。另一起是N字母运动鞋之争在上海落槌,一审判处纽巴伦公司除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公开声明消除影响外,还需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80万元。
一起是商标注册争议的行政诉讼,一起是反不正当竞争的民事诉讼,虽然性质不同,但无疑都给那些热衷于“傍名人”“蹭名牌”的企业敲响了警钟。类似侵权案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放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背景来看,再次展现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惩戒力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3.2万件、假冒专利违法案件0.7万件。不断夯实的法律堤坝、越织越密的制度篱笆,早就向品牌“打擦边球”行为传递了“此路不通”的明确信号。
政策导向是鲜明的,相关企业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痛。需要反思的是,“傍名人”“蹭名牌”为何屡禁不止,为何受到商家热捧?这里面固然有法律意识淡薄的成分,但更多还是面对市场竞争,少数品牌没有找到正确方法,甚至迷失了方向。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再多都是别人的辉煌;“傍名人”“蹭名牌”做大的品牌,获利再多也是对未来的透支。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市场经济的法治篱笆越扎越紧,如果企业发展存在思维惯性、形成路径依赖、抱有侥幸心理,在品牌建设上投机取巧,无异于自断前路。
经过几十年的市场打拼,今天的中国企业对产业链“微笑曲线”并不陌生,也更加懂得了品牌的重要意义。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这是必须走好走稳的关键一步。其实“傍名人”“蹭名牌”只是少数,很多品牌早就已经开始了“逆袭之路”。这其中,有的依托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通过质量抢占国际市场;有的借助创新实现产品迭代,打造国货、国潮品牌;还有的深耕国内市场,赢得消费者喜爱。相比较那些投机取巧的行为,或许短时间内付出的成本更多、要走的路更为艰难,但长远来看,这些才是我们的品牌走向名牌、走向世界的正确选择。
品牌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跟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广大企业要走好品牌建设路,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