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旅游住宿业和旅行社业,将怎样度过2022?

旅游住宿业:内循环主导下的作为和期待

疫情反复,多点散发,游客出游半径不断收缩,旅游住宿业市场也趋于收窄,去年的营业收入总体呈前高后低走势。

2022年,挑战仍将继续。目前,疫情仍在,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转机往往在危机中诞生。旅游住宿业要坚持底线思维,留足安全边际,要有周期性思维,要有终局思维,坚信住宿需求始终存在。祈望新的一年旅游住宿业迎来新生。

回顾2021年,展望2022年,旅游住宿业在如下几个方面既有作为,又有期待。

——向内求变

2021年,在疫情导致市场重心全面转向国内市场后,旅游住宿业既坚持国际水准,保持一定的服务品质,又努力做好中国服务,做出特色。疫情期间,旅游住宿业迎来三个时间窗口,一是利用这段特殊时期,改变消费者对中国本土品牌的认知;二是利用这段特殊时期,实现供给侧改革,从模仿创新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三是利用这段特殊时期,获取优质资源。特殊时期,旅游住宿业发展的重心也在回归,特别是一些作为地产附属物的酒店,从主要依赖地产赚钱回归到靠酒店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来盈利,发展的模式从重资产为主转向轻资产为主的模式,管理方式也向更加精益化管理转变。

面对内循环主导下的发展格局,旅游住宿业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一方面,通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练好内功,提升生存能力,确保活下来,顺利渡过危机;另一方面,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建立新机制,研发新产品,创新求变,提升竞争力,活得更有质量。

旅游住宿业顺应需求变化,开发诸如营造都市桃源氛围的璞瑄酒店、主打健康养生的阿纳迪酒店等城市度假酒店,诸如开元森泊度假乐园、地中海俱乐部等以酒店为中心的一站式度假综合体,以及诸如度假农庄、康疗酒店、半山酒店等的新业态;探索酒店软品牌、共享住宿、轻连锁、分时度假等新模式;实践混合所有制、职业经理人等新机制;以实验室方式探索酒店空间利用和新产品研发,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引入酒店设计建设和装修改造,将新理念、新管理模式以及数字技术运用于运营管理和日常服务,以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为顾客提供更佳体验。相信这也将成为2022年旅游住宿业继续努力的方向。

——向外求同

危机之下,围绕内循环的行业竞争应避免陷于内卷。所谓向外求同,就是建立同盟,求同存异,协同赋能,寻求文化认同,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风险。

旅游住宿业的竞争形态由竞争走向竞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合作,除大型酒店集团建设内部集采平台之外,第三方酒店供应链管理平台也开始出现,酒店供应链专委会也开始组建,酒店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一些企业突破产业边界,开展类似首旅如家跨境购的跨界合作,还有企业尝试构建住宿业产业生态,试图打造行业利益共同体。

企业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正如火如荼展开。例如,2021年,华住集团与融创中国组建永乐华住,美团战略入股东呈集团,东呈集团与清能集团之间的混改,开元酒店与百达屋合作开拓“IP+酒店”等高端度假酒店市场,进一步合并,向生活性服务业进军。

2022年,旅游住宿业在练好内功和内部求变的同时,将进一步向外求同,积极寻求外部可持续发展机会,拓展增长空间,实现负责任的发展。

——资本发力

旅游住宿业一直希望在资本市场有新突破,通过多举措推进IPO或发行酒店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既可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公司治理,提升品牌形象,也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我国旅游住宿业上市公司2021年底的市值约1700亿人民币,只有美国住宿企业上市公司市值的九分之一,较上年又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业界期盼2022年,有更多住宿企业能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通过资本的力量推动企业更规范发展、更具创新能力,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业界要更加重视研究并解决住宿企业上市瓶颈,帮助住宿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支持。

——品牌文化

酒店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展现文化、传播文化的载体。品牌定位,就是用文化讲好故事,用文化来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达到文化认同。文化特色越鲜明,酒店辨识度越高。酒店的国际化发展,既要具备国际水准的专业化运营管理,也要凸显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国服务。通过酒店的国际化,可以实现文化输出和国际上对我国文化认同,但这种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与他信基础上的,特别是要让国外的消费者认知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接纳我们的文化,这背后靠的是文化软实力支撑。

过去一年,业界普遍认识到,文化就像水流一样,从高流到低,是有一定的势能的。只有我们的文化变强了,才有可能实现从“东”流向“西”。目前,无论是锦江、华住还是港中旅酒店,都是通过并购手段强势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并把国际品牌单向引进到国内进行拓展,还没有实现自有品牌的输出。华住提出“把中国当作世界来做”,这是内循环为主体背景下的新选择,也算是国际化练兵,未来将真正地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

——国家战略

旅游住宿业在疫情冲击之下,仍然积极践行国家重大战略。一是在“双碳”框架下,酒店既注重内部效益,也注重外部效应,特别是通过低碳化发展,降低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效应。酒店充分考虑绿色低碳对顾客生活方式和酒店生产方式的长远影响,执行更严格的绿色饭店标准,如松赞酒店启动“零碳酒店”项目,君澜酒店获“碳中和酒店”认证,即是其中的典范。二是旅游住宿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为之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开发更具性价比的住宿产品,打造人人住得起的酒店。三是旅游住宿业充分发挥乡村民宿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旅游的转移支付为共同富裕添一份力。四是部分企业疫情之前已经尝试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布局,下一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成员国家将是其境外拓展重点。

——重塑生态

旅游住宿业遇到的困境之一,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疫情影响在住宿业员工收入水平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近十余年来,在所有行业的城镇非私营企业中,住宿和餐饮业平均工资一直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这将对本已面临人力资源危机的住宿业复苏带来更大困难。

面对重重困难,在危机倒逼下,借助资本、人才、文化、数字技术等力量正在重塑旅游住宿业生态。旅游住宿业的头部效应更加强化,大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行业总量过剩,以存量发展为主,但未来行业会呈结构性增长,不同区域、业态、档次及供应链环节仍有结构性成长空间。需求本身也是重塑行业的动力,既有疫情导致的需求转向倒逼供给侧创新,也有消费升级推动的供给侧主动创新,同时还有供给侧改革引领的需求升级。国家对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严格监管和平台企业反垄断政策,也助力构建一个公平竞争、协同共生、繁荣健康的旅游住宿业新生态。(中国旅游研究院 杨宏浩)

      旅行社业:2022年充满创新与期盼

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和新冠肺炎治疗性药物的研发,世人期待全球疫情在2022年消失。旅行社一方面将增强发展能力,保证自己在疫情常态化时期能够“活下去”;另一方面将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消费需求、市场发展形势的改变,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全球旅游全面复苏的新阶段。持续创新是旅行社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利器。不拘于过往,不错失未来,对旅行社业而言,改变将是永恒的主题。

加强理念创新。当散客占比越来越高,当年轻人成为旅游消费的绝对主体,当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成长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旅行社的服务理念和发展理念也将与之相适应,紧跟消费需求和产业变化,做出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转变。旅行社将不只是旅游线路的提供者,也将是新旅行方式的创造者,新生活理念的传播者,新旅游消费的引领者。

加强业态创新。旅行社将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业态可能,增强旅行社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探索“旅行+生活”“旅行+零售”“旅行+体验”等多业融合的新旅行业态;将旅行服务与百姓的日常社交和生活需求相结合,打造旅行服务的新场景;整合旅行需求和日常购物需求的交叠市场,为旅游者提供本地生活服务和异地旅行服务;将沉浸式体验业态与旅行信息传播相结合,让旅行社门店成为年轻人体验新休闲方式和远方风景的新场所。

加强产品创新。旅行社产品的创新,将关注几个方向:一是定制化的高品质旅游产品;二是高频率的本地和周边高品质旅游产品;三是青年人的城市深度体验游、主题游、社交游产品;四是房车、自驾游的配套旅游产品;五是针对不同人群的深度研学产品;六是文化体验、体育活动、康养美容、美食探索等深度、专项旅游产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吴丽云 阎芷歆)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