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习近平主席2022年新年贺词引发哲学社会科学界热议

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蕴含宏伟愿景,饱含深切期望,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鼓舞、备感振奋,大家表示,新的一年要牢记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哲学社会科学迈向黄金时代

2021年,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大家忙了一整年,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习近平主席感慨,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翻开2021年中国学术华章,记录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

这一年,恰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陶文昭表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英勇顽强地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有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这一年,全国考古工作者齐心协力、努力奋斗,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捷报频传。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的文物发掘,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被证实为汉文帝霸陵,再到浙江衢州发现疑似西周姑蔑国王陵,每一次考古发现都是古人与今人跨越时空的相约。对于这些考古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对考古工作者而言,2021年是一个丰收年。我们深切感受到,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精神指引下,中国考古学正迈入黄金时代。

这一年,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破浪前行。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传统教条,给中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实现激励和公平是这个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在当前体现为高质量增长和共同富裕的平衡发展。“未来,中国改革实践中要重点关注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特别是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构建。”盛斌说。

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司法领域涌现了很多适用《民法典》新规的“第一案”,最高人民法院也加紧起草与《民法典》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鸿飞表示,民法典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其颁布实施将有力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而最让谢鸿飞感到自豪的是,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民法研究室数代学人对中国民法典的贡献得到承认。他表示,未来,民法研究室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法典》司法解释献计献策,为解决中国民法学基础理论和实务问题力争作出更大贡献。

抚今追昔,数不尽的学术硕果彰显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时代、辛勤耕耘、砥砺前行的坚定步伐,铸就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光辉历史。

不负时代 不负人民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既谈国事,也话家常。“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习近平主席的话字字朴实,暖心又提气,使人鼓舞,充满力量。

“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贴近中国的成就与发展,贴近人民的实际与生活,使我感受到了习近平主席在特殊时刻对所有平凡岗位工作者的一种特别牵挂。”回忆往事,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感慨万千,他当过知青、做过铁路工人,后来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走上教书育人的教师之路。欧阳康说:“我们是见证了祖国沧桑与繁荣的一代人,是生逢其时的一代人。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之梦,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人民的事是头等大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的力量之源和坚实基础。”

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一起成为协调城乡、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双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谈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三农”工作的两大国家战略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而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与转型,是当下中国社会的时代命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效衔接与共同富裕的战略需求,是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贫困演变及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现实需要。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范玉刚表示,2021年最令他感怀的瞬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所谓盛世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实现了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而今迈步从头越,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向着人类精神自由的新境界不断迈进。

恰恰是“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赓续传承,我们接续奋斗,再立新功。

展现社科界使命担当

“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是对昨天的总结,更是对明天的承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表示,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把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理解透,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伟大的中国实践中提炼新概念,打造新话语。“新时代,当代中国创造的很多方案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当代中国创造的很多经验能够解决国际性的难题,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一定能够在国际社科界发出强大的中国声音。”顾红亮说。

在2021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梁玉水告诉记者,文艺新发展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以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凝练、阐发、传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也要继续保持文化开放视野,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互鉴,促进文化理解、文化融合。文艺界和各行各业团结一致、再接再厉,为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增进人民文化福祉而努力奋斗。

“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脱贫地区五年过渡期所要实现的新发展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郑有贵认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跟踪和巩固“点”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成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面”上的增强县域经济辐射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功能,更加注重发挥党支部保障共享发展政策目标更好实现的作用,拓展脱贫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路径,提升脱贫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

奋进的中国给2021年写满了勇毅前行的解说词,进取的中国为2022年准备了14亿人接续奋斗的意志与力量,让未来更加光明、乐章更加激越昂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历史快车道,历史大趋势不可逆转。面对斐然成就,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嘱托,这是唯一的人间正道与正途;面向光明未来,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不满足眼前的成绩,锻造更多发展的日新月异。

新的实践征途已经展开,我们务必要深刻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时代要义,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让学术报国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