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高”“新”加持 国家高新区成国民经济重要增长极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9月,169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3.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7.9%,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从前三季度看,国家高新区宏观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向好,14家监测点高新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作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国家高新区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

经济发展凸显硬实力

今年前三季度,杭州高新区(滨江)生产总值142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年均增长10.0%,增速及两年年均增速皆位列杭州市第一。“两年年均增速”是反映经济复苏进程的重要指标,杭州高新区(滨江)两年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且高于浙江省3.6个百分点,代表着该区经济基础坚实且动能强劲。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4.2亿元,增长11.1%,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济南高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106.8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同比增长12.9%,增速居济南市第二位,居5个千亿区第一位,两年平均增长8.2%,居济南市第一位。

威海高新区前三季度经济延续了平稳向好的增长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居威海市前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核算,前三季度,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7.3%,高于威海市2.3个百分点,列威海市第二位。

1-9月,南昌高新区GDP总量644.24亿元,同比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增速排名南昌市第一;投资总量同比增长16.7%,增速排名南昌市第一。

此外,科技部火炬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8月份,14家监测点高新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总体南昌看,监测点高新区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速较上半年小幅提升0.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两年平均增长24.9%,较上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长10.4,较上半年提升2.0个百分点。

这组亮眼的数据不仅彰显了国家高新区经济保持了恢复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韧性和活力持续显现,更是亮出了国家高新区“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小镇

高新技术产业生机勃勃

国家高新区不仅经济数据亮眼,高新技术产业更是生机勃勃。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表现亮眼,规模以上生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2%,38家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超15%。

生物技术创新方面,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已推动美益达医疗全国首创可吸收颅骨锁产品获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华昊中天全国首个埃坡霉素I类新药优替德隆、成都微芯国内首款II型糖尿病原创Ⅰ类新药西格列他钠投产。目前,成都高新区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一类新药品种达48个。

此外,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新经济产业也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细分行业营收均保持18%以上的增长。

杭州高新区(滨江)持续进步的背后,离不开数字经济迸发的巨大能量。前三季度,该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121.3亿元,同比增长18.3%,占GDP比重为78.6%,总量和占比均位列杭州市首位。

具体看,工业生产带动引领、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前三季度,杭州高新区(滨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7.2亿元,总量保持杭州市首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区2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0.4%、20.2%和20.5%。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持续全市领先,分别增长19.5%、21.4%和20.0%。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4%,两年年均增长7.4%。

此外,前三季度,威海高新区高新产业加速膨胀。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4%,占比为76.6%,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增加值增速均超过30%;作为珠海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前三季度,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分别实现产值(营收)94.8亿元、51.1亿元、105.4亿元,同比增长13.9%、22.2%、38.0%,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作为我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阵地,目前,国家高新区集聚培育了全国36.4%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半;每万名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为822人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倍……

绿色发展生机盎然

作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高新区正通过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新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积极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绿色发展道路,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正迅速在国家高新区形成。

杭州高新区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之路。编制绿色发展5年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加快培育绿色经济。

支持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杭州高新区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绿色产业体系,2020年,杭州高新区的亩均效益和单位能耗增加值保持在全省第一位。

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杭州高新区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聚光科技、林东新能源、浅海科技等能源、环境、海洋科技领域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与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形成对绿色技术的支撑能力,重点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源梯级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截至2020年,全区已实现绿色技术开发应用40余项。

发挥绿色示范引领,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杭州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践行绿色生产方式,着力培育绿色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发挥绿色科技创新市场化示范效应。

沈阳高新区则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从城市到乡村,从街头到公园,绿意浸润在高新区的每一个角落。全区上下,爱绿护绿、增绿添绿已蔚然成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积厚成势。

技术赋能,数字化治理驱动“碳中和”转型。沈阳高新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积极利用数字手段推动治理方式迭代升级,推广实行线上审批流程,开展实施在线监督监测,大力推动区内工业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2户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8户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绿色产业,生态化发展夯实“碳中和”基础。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及能源环保两条产业链,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日产业园等载体,全力将沈阳高新区打造成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绿色低碳产业新高地,“十四五”规划中,将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智慧出行、能源环保三大细分领域作为沈阳高新区绿色发展支柱产业。同时,沈阳高新区联合万科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专业园区——中日产业园,重点布局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着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国际化产业社区。

城市更新,高品质空间释放“碳中和”理念。沈阳高新区在做好城市洁化、序化、绿化、亮化“四化”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区,打造“一环、一网、两河、三公园”的城市绿化格局。站在新的起点上,沈阳高新区将继续用绿色打底,描绘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

此外,全国首个开展GEEP核算的高新区;中西部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陕西省惟一一个入选生态环境部EOD试点单位……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西安高新区,正以生态为底色,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常熟高新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三绿融合”发展,以昆承湖为生态基底、以氢能源为产业核心、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技术源头,持续完善绿色发展保障体系,探索具有常熟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

如今的国家高新区正在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奋斗,为全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提供科技产品,提供可复制的应用模式,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