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物联网时代,基层班站如何提质增效 ——辽河油田特种油公司5号采油站创效探析

12月3日,朔风凛冽,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二区5号采油站7个平台的69口油井,在物联网油气生产物联网采集与监控系统A11的监测下,平稳地开采着汩汩油流,日产高达678吨。

随着A11物联网的普遍应用,近两年,该站出现了人员多、需求少的局面,一多一少之间,岗位员工何去何从?同时,产量指标增加,运行费指标压降,一增一降之间,班站管理矛盾涌现;超稠油售价低、成本高,一高一低之间,成本管控压力陡增。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今年,该站合理配置资源,精细管理油井,强化外活内干,生产成本同比压缩24%,创效水平同比提升18%,释放出基层班站这一最小单元的最大活力。

物联网提高运行效率后

冗员怎么办?

5号采油站年产规模25.9万吨,一个站的年产量与辽河油田很多作业区持平,是名副其实的大站。2020年底,这个站实现了物联网覆盖,55口井的生产数据从过去的人工录入,变为自动采集。

为适应物联网带来的变革,今年,该站将资源重新整合,让资源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打破以单个采油平台为单元的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大平台”管理模式。他们按照“地面位置尽量接近、生产管理难度相当,同时兼顾零散井”的原则,小平台重组整合,将班站下辖的1个单井、12个采油平台规划为7个采油大平台,平台管理实行承包责任制。

物联网建设提高了效率,也带来了人员富余的问题。实施大平台改革后,该站超编11人。如何让富余人员创造最大价值成为一道考题。

该站打破采油工、维修工的工种界限,重新梳理岗位职责,将操作员工划分为综合、运行、维护3个大岗,开展岗位竞聘,3名素质强的女员工充实到巡井岗。

“选择余地更大了,职业路径可以向多个方向拓展。”新晋电工石远林,手握双证,收入比去年更高的他干劲很足,表示愿意做企业发展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该站还鼓励“一专多能”员工转岗及外闯市场,目前,8名员工实现转岗分流,年节约人工成本120万元。

产量要硬稳、成本在压缩

如何保效益?

今年,该站的产量指标,较去年增加0.92万吨。同时,作业区将成本措施分解到站上,要求产量硬稳同时成本必须再压缩。

在做大平台管理的同时,该站划小经营核算单元,将全部费用以直接或分摊的方式核算至单井,再将SAGD、蒸汽驱井组注汽井及观察井的费用归集至生产井,最终完成班站所有单井成本核算。通过这一模式,实现了从自上而下的推式管理到自下而上的拉式管理,成本效益导向更加凸显。

该站将动力费、材料费(盘根、皮带)、运输费、维修费、落地油泥、检泵作业费列入可控费用。为让单井核算更加精准,班站成立由管理人员、平台长、操作员工组成的核算小组,每月核算单井可控费用,制定报表,分析总结,让人人心中都有本账。

“每天晚上,通过各类费用和油井产量的综合折算,我基本都能估算出这一天是赔了,还是赚了?赚了多少?在这之前,就知道干活,哪懂这些?”员工杨晓旭说。

 通过资源精确化有效配置,该站最大化激发了最小经营单元活力,从而快速高效响应市场变化,满足效益上产需求。

作为采油站,只有多采油才能多创效。该站建立了单井档案,“一井一策”精细油井管理。对供液差的兴平41、兴平43井实施间抽,提高日产油16.9吨;对兴H232、43-71等泵效低的井通过碰泵、憋压等措施,改善泵况,累计提高产液量470吨,节约电费32.4万元。

同时,这个班站拨响了降本创效“金算盘”,通过对现场废旧材料再利用、对设备进行自主维修,实现维修项目最大化。截至目前,该站完成了自主更换井口液压密封器、更换抽油机光杆、拆卸组装维修井口阀门、变频吹灰等内部工作量527个,累计创效35.8万元。自主优化加盘根方法,调整7口井二级盘根上部扶正块结构,缩短盘根更换时间;对2口高含水井,用“石墨绳”盘根替代O形盘根,盘根使用周期平均延长15-20天,累计节约材料费2.4万元。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