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融合时代的行业媒体转型路径
——中国教育报刊社体制机制改革“破冰”之旅
《总理告诉我们,2015中国教育更美好》,“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首次尝试用融媒体报道解读政府工作报告,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百万!在以往的传统媒体时代,这简直不可想象,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规模的传播效应,归功于中国教育报刊社2014年的整体改革。
2015神人留学座谈会
改革是与机遇握手,与危机抗衡
近年来,党的十八大勾画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中国教育报刊社的改革正是与机遇握手,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节拍扣脉入轨前行。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传媒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由1994年合并时的一报两刊,发展为两报四刊两网“八大金刚”:《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和神州学人网。20年来,报刊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教育新闻宣传的主流媒体、主阵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报刊社面临的外部危机日益显现:媒体结构和传播渠道单一,读者对象趋同;经营机制不活,多年来依赖行政资源,市场化竞争力偏弱;新媒体发展滞后,仅有两个传统网站,缺少新媒体的品牌、理念和人才支撑。
从报刊社内部来看,也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官本位”华山一条道,采编人员缺乏向上流动的业务通道;二是端着金饭碗,吃着“大锅饭”,亟待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三是各编辑部各守一摊,跨界、融合及转型升级受到种种制约。
在行业报当中,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起来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夭折,但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报刊社的改革是与危机抗衡、因问题而起,正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机遇和挑战面前,怎么办?中央领导和教育部党组送来了“及时雨”,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副总理、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及多位教育部领导先后到报刊社视察工作,满腔热忱地支持报刊社的改革发展。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发展的等待”,在教育部党组的支持下,改革成为报刊社党委和全体三百员工的共识。
2013年工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攻克体制机制顽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改革是向问题开刀,为解决问题而来。两年来,报刊社召开6场座谈会,派出7路调研组外出取经,借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反复酝酿打磨改革方案。2014年第一次教育部部长专题办公会,报刊社的改革方案得到了批准。
改革的主题瞄准“发展与进步”,在文化铸魂、人才兴社和开门、开放、开明“三开”办报的理念下,报刊社探索“三位一体”的改革路径,即改革领导体制管理机制,打通采编人员业务晋阶通道,建立18级薪酬体系,为媒体融合打基础,提升社会、经济“双效益”。
构建涵盖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四大系统的管理体制,实现机构重组,推进媒体融合。决策系统实行党政管理层和业务管理层分开,党政管理层(社领导)负责战略决策、统筹协调和考核监督,业务管理层(社属媒体总编辑)负责采编等业务工作。党政管理层上移,有利于打破内部壁垒,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报刊社整体协调发展。业务管理层不设行政级别,但对媒体采编经营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执行系统实行采编经营事企分开,新建编委会、经委会,分别统筹采编业务与经营工作;监督系统强化纪委党政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反馈系统充分发挥党工团和读者、专家作用,为民主决策提供保证。党委会、社委会、编委会和经委会4个委员会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对各报刊网采编和经营工作的战略统筹,变“各自为战”为“全社共下一盘棋”。
薪酬制度打破“大锅饭”,为改革确立支点,提供支撑。没有“快车轨”,开不动“和谐号”;没有薪酬体系,一切改革设想都是空谈。报刊社请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团队度身定制薪酬体系,包括5个层次、18个等级,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建立业务通道和管理体制改革铺就基石。
业务通道打破“官本位”,让年轻编辑记者有更广阔的舞台。在薪酬体系的支撑下,报刊社构建起管理与业务双通道,采编人员既可以竞聘中高层管理岗位,也可以沿着骨干、资深、首席的业务通道向上发展,变“采编优则管”的独木桥,为业务与管理相互贯通的立交桥,使每位员工各扬所长,各得其所。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报道“中央编辑部”每天召开舆情研判会,由总编辑牵头,对舆情进行研判分析,及时策划评论和深度报道。
改革永远在路上,媒体融合谋新篇
报刊社的改革得到了教育部和业界的高度肯定与大力支持,报刊社3次在教育部座谈会上交流发言,教育部直属单位改进工作作风推进会在报刊社召开,为报刊社党委坚定推进改革提供了力量源泉。2014年11月,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全员聘任工作完成,报刊社的改革尘埃落定。
改革变革了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2014年,《中国教育报》评论文章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报四刊”元旦全新改版,获得广泛好评,发行、广告业务稳中有升、逆市上扬。
改革为员工创造了事业发展的舞台和机遇,“赛马”机制让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年轻人走上了管理岗位。新任社属媒体总编辑中最年轻的只有39岁,中层管理岗位中有9名80后年轻人,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梯队化。
改革向管理要红利,为采编、经营业务做好服务与保障。报刊社从采编部门选拔优秀的年青同志充实行政管理岗位,分管行政管理工作的副社长是本次干部选拔中来自经营部门的骨干力量。在党委统筹下,党办、社办、工会、财务和总务等部门努力成为“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为改革做加法。
在面向报刊社媒体总编辑、中层干部和群众代表等30多人征求意见时,大家普遍认为,此次改革是报刊社20年未有之变革,攻克了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是一次全方位的“破冰”之旅。中国产业报协会、中国记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都密切关注这一改革,认为报刊社走在了行业媒体转型改革的前列,是推进教育媒体内部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两次对报刊社工作作出批示,认为“教育报刊社改革创新力度大、选题新、有深度,编排也更加美观大方,获得各方好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把教育报刊办得更好,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加快推进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年4月12日,本报记者刘琴在贵州省麻江县新建的谷峒中心学校采访。
体制机制改革为报刊社媒体融合点燃了星星之火。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报刊社尝试“中央编辑部”运作模式,编委会统筹社属媒体的两会报道,全程指导选题策划、采访执行、编辑发布各环节。全媒体中心牵头统筹融媒体报道“两会E政录”,探索一次采集,报、刊、网、移动端多次生成多终端发布的新闻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创新报道形式,采用H5技术的融媒体报道在教育行业内独领风骚,阅读量、转发量屡创新高。
改革没有止境,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表示,2015年要以“四个全面”统摄报刊社既定的四大发展战略,即集团化整合资源、数字化跨越发展、品牌化扩大影响、资本化上市扩张,深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缩短磨合,巩固整合,加快融合,未来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