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政策与市场怎样驱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站上风口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要一环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8.21MW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

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光伏与建筑融合创新发展,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作为将光伏与建筑融于一体的最佳代表之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越来越受到业内重视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光伏头部企业纷纷发布BIPV产品,抢占市场。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BIPV蓄势待发,即将迎来大爆发。但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经济性。

市场空间巨大

当前,在“双碳”目标下,庞大的建筑物群体,也成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载体。

“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以水泥、钢筋等为代表的高排放、高污染建筑材料,碳排放量占整个建筑行业的45%-50%;二是建筑运行过程中碳排放量占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超50%。”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所所长鞠晓磊表示,在“双碳”目标下,作为碳排放大户行业之一,建筑行业减碳压力很大,而减少碳排放量的重点在于要实现建筑节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超过20%。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涛表示,发展BIPV,可以推动建筑领域能源转型,建设零碳建筑,从而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除了在减碳方面具有优势外,BIPV也是一个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行业。何涛表示,伴随着近零能耗、超低能耗为标志的建筑能源转型,我国BIPV市场发展趋势向好,市场潜力巨大,BIPV正处于大规模发展前的启动阶段。

“国家对近零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政策方面给出了明确的要求。”鞠晓磊表示,在政策驱动下,目前BIPV已蓄势待发,开启绿色建筑以及光伏应用的新时代。

业内预计,2021-2035年间,我国建筑光伏改造及安装规模将达1717GW,总市场空间为4.3万亿元,BIPV改造及安装规模457GW,总市场空间约1.3万亿元。

经济性待提升

BIPV市场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还存在哪些挑战?在业内看来,目前BIPV产品成本高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重要瓶颈。

“当前,BIPV存在安全性、经济性、热工属性、工程标准体系等问题。”何涛表示,比如,光伏发电特性与建筑用能协同技术不完善;BIPV相关产品、工程标准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建筑光伏发电系统检测认证能力不足;产品设计生产,对建筑安全、防火等性能考虑不足;建设、使用、业主等相关方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收益分配及并网、隔墙售电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

鞠晓磊表示,作为光伏发电与建筑的深入结合,BIPV会受到光伏行业政策的影响;BIPV应用业主不明确,投资与收益主体不一;BIPV与建筑行业的深入程度有待加强,相关产业标准、产品标准、验收标准相对缺。更值得关注的是,建筑集成光伏系统的商业模式未能建立,行业还需解决成本与效益的问题。

业内预计,当前,BIPV项目单瓦成本投资较高,总体维持在4-5元/瓦。在高成本的推动下,BIPV项目投资回收期也明显延长。在不考虑补贴的情况下,BIPV项目平均投资回收期为9-10年。

政策体系需完善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光伏与建筑如何跨越瓶颈,实现行业之间融合协同,成为业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当前,BIPV对政策依赖性较强。首先,国家和地方层面对BIPV的鼓励和支持态度鲜明,但仍需完善政策体系。”鞠晓磊表示,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BIPV相关标准,加快编制完善与技术发展和市场相匹配的标准体系,覆盖产品设计、工程建设、检测验收等各环节,让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有据可依。此外,通过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不断降低BIPV成本,不断扩展应用场景。

何涛说,BIPV是建筑与光伏行业交叉领域,需要建筑与光伏行业深度融合。因此,要尽快建立BIPV标准体系,同时开发满足建筑性能要求的BIPV产品,推动关键标准编制和产品检测认证。此外,需要光伏产品的寿命与建筑的寿命相匹配,并保证建筑设施的安全和可靠。

此外,光伏产品应成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BIPV应用不是为了实现发电量更高,而是光伏为建筑更好地服务。”鞠晓磊表示,除了能够发电以外,建筑光伏一体化还是能源美学和技术的整合,包括系统设计、建筑设计、系统安全等有机集成,才能实现一体化价值体系。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