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些作品没通过中国新闻奖审核
编者按: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一些作品虽经过重重选拔进入审核环节,却最终与中国新闻奖失之交臂。那么,这些作品为什么“入围”却未获奖?它们存在哪些问题?今天,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初评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以2016年的网络参评作品为例为大家解疑释惑。
语言文字基本功不过硬
文字粗糙、差错率高,词语搭配不当、语意不通、生造词语、丢字落词、同义反复、错别字、符号滥用等是大量网络作品的通病。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中国新闻奖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有事实性错误或事实交代不清、表述有歧义(被采访对象口述和引用原文的除外)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奖;对于存在词序错乱、成分缺失、指代不明、语句杂糅、归类有误、意思表达不清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一、二等奖等。
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要求成了网络新闻作品获奖与否的一条基础性红线、是硬杠杠,一些作品因此而被排除在外。在审核中,数十篇作品主谓不搭、句子杂糅、指代混乱、多字漏字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不能不说是网络文字表达的最大缺憾。而从汉代汉语文字规范看,这些并不是专业领域的高标准,而是基本文字素养的要求。
平淡乏味的“三无产品”
中国新闻奖是精品评选,作品往往会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的标志与品牌,但有的作品看上去观点正确,内容上、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差错,就是太过枯燥。有的采访数十人,但似工作汇报或总结发言,说得四平八稳,没有差错,但就是说不出什么好来,味同嚼蜡。这种作品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从何而来?因此,无重点、无深度、无新意的“三无产品”同样不能获奖。
监督报道的表达缺失
这表现在,一是真实性存疑;二是客观性偏差,话语缺乏分寸;三是一些作品逻辑模糊。有批判的勇气,但缺乏批判的能力,便显出内容引导能力不足。比如,有网络专栏评论作品缺乏政治理念和政策意识,为吸引眼球,内容与真实脱节,有妄评妄议、引发导向问题的风险存在。有的作品制作上狠下功夫,点击率很高,但观点的阐述和论证逻辑比较模糊,意义不清楚,影响舆论监督的效果,甚至误导舆论。
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差错导致歧义。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框改语意,其次是视频天窗,第三是图文错位,第四是字符瑕疵,第五是体裁误判。
网络作品影响面广、影响效果也更强,因此对于网络作品采编审的要求就更高。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聚“热点”。深度探寻,政治、文化、价值观导向正确。
重“落点”。“大题材”着眼,落点百姓民生,回应现实关切。
有“看点”。大胆引入先锋报道方式,网络特点鲜明、突出,创造审美情趣。
守“质点”。专业化、合规范。更贴近评审字词句章语言文化表现规范、价值要素规范和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