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跨周期调节要突出战略眼光

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周期”。

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周期”,是指在供需基本面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市场经历高潮、分歧、情绪一致、下跌、低潮、情绪再修复、上涨、再到高潮的一整轮行情。这两个高潮间的整个过程称之为一个周期,并直观反映在大宗商品价格上。

2020年以来,钢铁、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屡创新高。结合新能源发展需求和“双碳”工作预期,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新一轮上行周期开始的信号,甚至出现即将进入新超级周期的论调。然而,我国铁矿、铜矿等大宗原料对外依存度超过80%,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进口需要花费更多外汇,我国经济建设成本也因此升高。此外,价格高位传导已严重影响了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经营。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基础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应该“稳”字当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合适、相对稳定的价格链才有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本质上看,大宗商品市场周期的底层逻辑在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平衡的建立过程中,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等均能对新平衡前的价格新高度形成影响,甚至出现炒作的推高和做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大宗商品周期规律,但可以通过不同调控手段去影响周期波动幅度,特别是避免非理性化大涨大跌。我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把握好大宗商品顺周期、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的主动权,实现科学而精准的调节。

一是顺周期调节要突出跟踪监控。大宗商品市场周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供需失衡前均会释放相应信号。顺周期调节并非无所作为,任其自由发展,而要突出做好密切跟踪,实时监控,必须在周期波动尚未超过预警线前密切跟踪市场动态,通过及时分析、研判,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比如,“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铜冶炼产能300万吨,源于市场对精炼铜的消费需求。同时,新建项目普遍具有技术、环保、原料、运输等后发优势,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对倒逼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也起到积极作用。但新增产能陆续投产期间,也出现了上游铜精矿原料供需错配,而这就属于正常周期运行的市场化波动。因为随着我国海外权益铜矿山陆续投产,将提高我国铜精矿有效供给;随着精炼铜累积消费量的增加,再生铜原料供应也呈趋势性增长,进而替代部分铜精矿冶炼需求。两大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将促使市场供需分岐趋向一致。

由于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冶炼企业对这一周期趋势均有预期,所采取的行动便集中于顺周期下的密切跟踪,没有对在此期间冶炼加工费的下降进行直接干预,所做工作更多聚焦于产业链难点工作的疏通,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相对较少。也正是得益于顺周期期间密切跟踪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为后续逆周期调节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逆周期调节要突出精准果断。逆周期调节是指根据大宗商品周期运行趋势给出相反的调控政策,以避免价格大幅度波动,导致产业经营风险过高或行业企业大面积亏损。逆周期调节是顺周期调节的升级手段,其基础在于前期的跟踪研究。但大宗商品市场瞬息万变,基本面与宏观面共振,将立刻激发市场热情或引起市场恐慌。因而,在顺周期准确研判的前提下,一旦决定采取逆周期调节,必须果断行动。逆周期调节的时机,将直接关系到调控成效。

今年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以来,国家先后多次释放确保市场保供稳价的强烈政策信号。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8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增强大宗商品储备和调节能力,更好发挥战略储备的稳定市场功能。党和国家所采取的调控举措,就是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屡创新高,并突破行业平稳运行警戒线下的逆周期调节果断行动。期间,国家储备局进行的三轮国家储备铜铝锌投放,虽然投放量有限,但对恶意炒作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一时平抑了价格。

另外,今年年初因世界铜精矿供应恢复扰动,铜精矿加工费快速下行,现货TC报价最低30美元/吨,处于历史低位,该加工费下,行业铜冶炼企业将普遍亏损。为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果断组织行业骨干铜冶炼企业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行动要求,加大铜冶炼原料结构调整力度,持续扩大粗铜、废杂铜等原料使用力度。与会企业达成共识,2021年4月起减少铜精矿采购量合计126万吨,约30万吨金属量,全年同比减少8.8%。随后,铜精矿现货TC报价持续回升,8月报价60-62 美元/吨,处于近2年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逆周期调节要突出审时度势,精准施策,果断行动。而采取果断行动的信心,就来源于顺周期调节过程中的密切跟踪。正是前期持续的分析研判,使各方对产业症结有清晰判断,从而能够抓住问题要害,果断行动,保障逆周期调节工作成效。

三是跨周期调节要突出战略眼光。顺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是对一个周期内的波动予以跟踪监控和干预调整,强调的是分析的精准、行动的果断。而跨周期调节是在第二个甚至更多个周期前采取行动,旨在避免未来周期内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因而更强调战略布局。其核心是要将顺周期与逆周期调控的工作成果,转化为指导未来工作的战略眼光,使下一周期更加平顺,从而保障经济、行业、企业的稳健运行。

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电解铝行业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跨周期调节的战略布局。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一系列调控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关于印发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5]127号)和《关于印发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产业[2017]656号)两个文件的落实,使我国电解铝行业无序扩张乱象得到根本治理。电解铝4500万吨总产能“天花板”形成,新增产能只能通过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现。也正是得益于此,我国电解铝产业在环保、“双碳”等工作要求下,走出了向清洁能源地区转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行业企业却未重蹈恶性竞争、普遍亏损的覆辙。

又如,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国,钢铁产、消量均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但由于我国铁矿石资源禀赋不高,我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高达82.3%;2020年,我国共计进口铁矿石11.7亿吨,进口额8229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纪录。其中,自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7.3亿吨,占进口总量的62.5%。自2000年以来,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6.7亿吨,花费外汇10628亿美元。

然而,我国虽然是世界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却不掌握铁矿石定价权。2020年2月中旬至2021年5月中旬,全球铁矿石价格由92美元/吨一路上涨至230美元/吨。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企业因此获得了可观利润。2021年上半年,力拓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2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必和必拓经营利润同比增长80%至259亿美元,利润率64%;淡水河谷仅2021年二季度净利润就达到76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铁矿石价格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而实际上,上述的被动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遗憾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始终未能解决好打造海外铁矿石供应基地,减轻对国外矿业巨头和澳大利亚资源依赖的问题,不同的声音始终存在:开矿不如买矿;海外投资需要冒巨大的风险,除了担心一旦不成功的追责,还要考虑地缘政治可能导致的项目失败;矿区基础设施是“一张白纸”,矿山开发周期太长,配套设施建设花费太大,整体来看,得不偿失。每一种声音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致命的是,就在犹疑徘徊中,上一轮铁矿石资源境外合作开发利用的跨周期战略布局被错失了。

实事求是地讲,跨周期调节的战略布局更强调“工”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密切跟踪分析行业动态,并在顺周期、逆周期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坚定、耐心地谋划实施,才能取得成效。否则,上一个周期的战略失误,不仅将对现周期内产业的平稳发展造成巨大损害,还要用历史的时间去弥补。

最后,我认为顺周期、逆周期、跨周期调节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是基于对产业发展、经济政策、国际形势等的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最后落脚于对产业与周期的精准施策和战略布局。只要国家管理部门、社会行业组织、产业经营企业能够在各自层面发挥自身作用、有效沟通协调,就能在大宗商品周期波动中处乱不惊,从而使大宗商品周期愈发平稳,经济建设工作更加稳健,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