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年协和的“青春密码”
一百岁的北京协和医院,是什么样子?坐落于东单的古典建筑群,青砖依然光洁平整,屋顶飞檐上的琉璃瓦出落得如翡翠一般……而灰墙碧瓦之外,人们也感叹于协和气质内核、品格风范的不断延续。是什么造就了厚重而又鲜活的协和?历百年而基业长青的协和有着怎样的精神密码?北京协和医院百年院庆月,记者进行了探访。
无声的病历课
北京协和医院的生日献礼中,参观者最先看到的往往是病历展。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该院考察时,在展区驻足良久。
“展出的病历是我们从建院以来400余万册病历中精选出来的。”病案科主任王怡把手指向展出的一张张病历图片。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张孝骞在担任住院医师时书写的糖尿病病历,不单工整细致,其中的统计图表和文字描述更是达到临床科研水准;眼科学家罗宗贤在住院医师时期书写的入院记录条理清晰,辅以手绘的示意图,精确记录了患者睫状充血和角膜毛玻璃样病变……“病历诉说着医学大家成长的路径和成功的原因。”王怡说。
为此次展览遴选病历的过程中,一本本厚重的病历“脱尘而出”。“比如这一本。”王怡指着手边一摞半米高的病历介绍,1981年,张孝骞教授接诊了一位反复腹痛、发热,辗转多家医院的患者。经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后,拟诊“克罗恩病”。患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历记录着患者病程中所有严重并发症,记录着消化科炎症性肠病团队在各个时代为患者尝试的最新治疗方法。患者每一次都在医院多学科协作诊治与抢救下转危为安,病情在数十年间相对稳定。
“患者已在我院坚持随诊治疗40年,超过30个科室、260余名医生参与过患者的救治。”类似的病例在北京协和医院还有不少。在王怡看来,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便捷、高效的电子病历不可避免地取代了手写病历。但是,以病历为载体,代代协和人延续着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医患共情的人文底蕴。
病历之于协和的意义,或许还能从9月17日院庆系列活动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第七届外科青年医师技能大赛”决赛管窥一二。当天的冠军队除拿到了沉甸甸的奖杯,还收获了一份特殊的奖品——每人一本《病历书写规范》。
“都是限量版,上面有病历内涵质控8位老专家的签名。”全程参与赛事策划、组织,外科负责住院医师规培工作的教学秘书、胸外科医生林宇骁解释,“就是要不断提醒大家,在练好高大上的操作之外,不能忘记写好病历。”
永远的授业师
“我们要始终坚持文化强院,让协和精神焕发新时代光芒。”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时常提及挖掘和提炼文化思想、学术财富的重要性。把协和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这是百年来协和坚守的文化内核。
9月22日周三,协和内科近年来的保留节目——内科历史人文系列访谈迎来新一期的主人公:原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
“到协和以后,大家总谈协和精神。到底什么是协和精神?”张奉春坦言,当人们随着时代变迁有了多样化的人生追求,年轻医务工作者如何传承协和精神?与老专家面对面地交流,聆听他们对工作事业的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总有些东西能成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想法与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不谋而合。“老前辈是协和乃至中国医史的‘活化石’。他们的讲述对我们梳理党领导下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医院及各学科的历史脉络,领悟北京协和医院百年基业长青的奥秘,弥足珍贵。”
基于上述考虑,2018年,协和开展老专家口述历史文化传承教育项目,由协和年轻人对老前辈进行面对面访谈。3年来,项目组已陆续采访了30余位老前辈。他们中,有人用行动示范为医之道。没有呼吸机,籍孝诚和同事们在新生儿病房一起手捏气囊,用正压通气的方法抢救小生命。有人操持科室创建。变态反应学专家叶世泰在创立我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时,为了给抗原找到一个合适的储存冰箱,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积极帮助完成对老主任杜寿玢等的访谈。“从他们那里,我明白了身处‘边缘’学科,既不能妄自菲薄,要奋发有为;又不能自命清高,要踏实肯干。”于康回忆,为了让临床科室了解临床营养科的价值,他们与相关科室联合出诊,在“打辅助”的过程中赢得尊重。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老主任坚持让他深入食堂,跟着餐饮师傅查库房、学烹饪,了解每一道饭菜的制作工艺、营养配比、口味特色。“这些珍贵的经验,值得一代代铭记、传承。”
“很多参与项目的年轻人表示,每采访一位教授,都会带来终生难忘的记忆。”内科党总支书记贾青说,有了一批批经过如此精神洗礼的年轻人,协和才能一直成为协和。
不离床的选择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在很多场合讲过关于林巧稚的一件往事。“20世纪70年代,林大夫重访美国。回国后她说,那里的医疗技术很发达,但这些仪器设备可能成为医生和病人的屏障。她告诫我们,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的床边去。”在百年协和倒计时1000天启动仪式上,时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掷地有声地说:“要以临床为基础,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
在协和,临床不离床的原则始终如一地被贯彻着,医、教、研无一例外。妇产科学系主任朱兰对此有着切身感受。“我亲眼看着我的老师郎景和教授,无论多忙、多晚,下班前一定要把当天手术的病人全部看一遍才肯走。第二天一来,也要先去看病人。郎大夫说,病人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要对他负责。”
朱兰是妇产科做临床科研的实践者。“林大夫很早就提出,科研方向要面向广大患者需求、及早规划。”及早,一方面是说要有预见性,不要追逐当下的热点;另一方面是要耐得住寂寞,能长期钻研、有毅力。而面向患者需求,就是不要只盯着高精尖,要踏踏实实地致力于解决那些哪怕看起来不起眼,但却困扰患者的“小问题”。
按照这一思路,20多年前,郎景和向朱兰建议做盆底疾病研究。“盆底疾病不致命,但发病率非常高,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生活质量。郎大夫敏锐地指出,该领域或许当下不热门,但随着我国居民寿命不断延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的诊疗需求将越来越大、越迫切。”朱兰坦言,最初自己有过一丝犹豫,但最终决定坚持下来。近年来,她带领团队不但大幅提高了盆底手术的治疗水平,还极大地降低了治疗费用,相关研究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时间证明了郎景和的判断,更印证了赓续协和老一辈睿智和定力的意义。“所以,当我成为老师,需要指导年轻人时,我也告诉他们,选科研方向一定要面向临床、有兴趣并坚持下去。”朱兰表示,这样的传承,在协和比比皆是。
胸怀大义的担当
北京协和医院院庆当日,儿科病房“美小护”邹垚在微信朋友圈提到,自己最喜欢《百年协和》的“一百年的誓言天地间回响,一代一代协和人挺起国家的脊梁”两句歌词。
在协和,邹垚听过很多前辈们胸怀大义,为家国使命奋勇担当、冲锋在前的感人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林可胜组建的红十字救护队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李庆丰为晋察冀军区输送急需药品和手术器械。抗美援朝时期,吴英恺等协和人参加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医院组建了400余人的担架队和330余人的输血团。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协和专家奔赴各地,支援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连续几十年,协和人帮扶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抗洪救灾、抗击非典、地震救援、服务奥运,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协和人的身影。2020年阻击新冠肺炎疫情,3306名协和人报名请战,186名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邹垚就是其中一员。在武汉重症加强病房护理病人的日子,让她对协和精神有了深一层理解。
“抵汉初期,我就告诉自己,要稳住,带好头。”70后内科ICU护士长、北京协和医院首批援鄂队员夏莹回忆。2003年非典时,还是年轻护士的她跟着前辈学会了如何保持果敢冷静。这次在武汉,她复刻着前辈的样子,脏活累活多干,吸痰、辅助插管等危险操作先上。“很快,大家就定下心来,而且越来越能抗压。”
第二批援鄂队员、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吴东清晰地记得刚到武汉时内心的忐忑。给他信心最多的是协和重症医学专家、副院长杜斌。“他在污染区一工作就是近10个小时,第一个气管插管就是他做的。”在此情此景的激励下,吴东很快克服了紧张情绪。
百年栉风沐雨,如今,协和人对自身有了更多思考。“百年协和在业界树立了一个标杆。站在这个高位上,我们能否超越过去的自己?下一个100年,协和在中国医学发展史、在护佑人民健康征程上,还能创造什么,留下什么?”在庆祝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上,张抒扬这样发问并作答,“我想,超越之前首先在于坚持,守正创新,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会依然忠诚于协和百年的精神力量,要有更坚定的理想,让理想之根在心灵深处扎得更深、更强壮!”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