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如何“建”?
全民健身如何“建”?
全国政协“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远程协商会综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谢靓)日子越过越红火,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健身开始成为很多人生活的“必需品”。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民健身将迎来新一轮热潮。
满足“健”的需求,首先要“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法规政策体系,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但场地设施总量相对不足,整体水平不高,“健身去哪儿”依然是一个难题。5月8日,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围绕“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议政建言。此前,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会前协商,邀请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委、北京市政协及区体育局、街道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与委员互动交流。教科卫体委员会还委托黑龙江、广东、宁夏三省(区)政协在当地开展协同调研,并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主题议政群进行讨论,为开好会议做了充分准备。此次会议在北京设主会场,黑龙江、广东、宁夏三省(区)政协设分会场,部分外地委员通过视频连线发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委员们现场交流。在线上线下的探讨中,委员们认为,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站在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打通政策法规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让规划与需求相匹配
虽然近些年健身场地设施越建越多,却始终不够“解渴”,为什么?在全国政协委员冯建中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规划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一方面现有的健身场地设施特别是大型场馆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明显不足。”
冯建中认为,部分政策文件存在互相“打架”的现象,“比如,多地都曾出现过群众呼吁建设身边的健身场地,结果场地建成没两年,又被认定为违反绿化法规被强制拆除。又如,一些学校体育场馆响应政策收费开放被说成乱收费。”冯建中建议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梳理审视现行的政策法规,并由自然资源部牵头多部门配合落实好“多规合一”。“一定要从国家顶层到省、市、县、乡、村层层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布局健身圈,解决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落地难问题。”冯建中说。
广东分会场全国政协委员张力认为应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城市中心区因用地面积限制,新建小区的配套健身设施一般较为单一”,张力建议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对毗邻的新建小区运动场所整体规划建设实现区位健身场地设施资源互补,对成规模的生活片区规划独立的体育活动中心或体育公园。他还建议鼓励房企配建健身场地设施,其建筑面积不计算容积率,验收合格后可给予房企奖励或税收优惠。
“疫情期间,许多城市的室内健身场所停业了,到居民小区、街心公园里运动锻炼的人明显增多,这些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带来的便利,想必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宁夏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说,由此可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应在社区(村),建议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社区(村)基本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配备儿童滑梯、沙坑等设施,补上当前绝大多数全民健身场地缺少儿童运动设施这个短板,并针对“后疫情时代”提早谋划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努力让更多群众共享科学锻炼成果。
盘活城市“金角银边”
“我现在位于杨浦区军工路X-PARK运动基地,这是上海一个新的体育运动‘打卡圣地’。”会上,身在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杨扬通过视频连线向大家介绍她背后的场地。杨扬告诉大家,这里原来是杨浦滨江的一片废弃的老厂房,两年前一家企业在此投资,把厂房改造为体育场地,可以开展足球、篮球、游泳等20多个运动项目。
上海中心城区寸土寸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为此,杨扬建议简化审批流程、加强部门协同,支持利用闲置厂房、仓库、建筑屋顶等区域建设体育设施,并完善配套政策,实行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入与建设。
除了改造闲置厂房,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聂一菁还介绍了另一种模式———盘活城市“金角银边”。
“我现在所在的马家堡嘉囿城市休闲公园,曾经是一处综合批发市场,丰台区利用市场疏解腾退的土地,打造了这片3000平方米的城市休闲运动空间,为附近居民提供了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步道等多样性场地设施。”通过视频连线,聂一菁在公园现场向大家介绍,北京市通过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空间和城市疏解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金角银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便民惠民健身设施,聂一菁呼吁推广这一模式,让嘉囿公园这样的健身好去处越来越多。
在广东分会场,广东省政协常委王禹平也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绿道”模式。目前广东已建成连接全省21个地市的1.8万多公里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为群众提供了绿色健身休闲场所和人行通道,并通过打造贯穿城乡的绿道网络,将居民点、自然人文景观与生态保护地串联一体。
弥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一条重要途径。不过,虽然社会持续呼吁多年,真正能够向公众开放的学校并不多,安全问题始终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首要顾虑。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有毅建议由区(县)级政府牵头,统筹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社区委员会形成联动机制,科学统筹推动这一工作,制定公益性收费标准,免税并专项用于场馆维护、日常管理以及购买运动意外伤害保险,解除学校后顾之忧。
从“量”到“质”提档升级
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广袤的农村,也有同样的困扰。
宁夏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说,西部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往往过分强调标准化,与行政村规模和农民实际需求不够匹配,而且重建设轻管理服务,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化程度不高。他建议农村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在“实”字上下功夫,比如北方冬季时间较长,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多建室内健身场地,解决农民有半年左右无法利用室外体育设施锻炼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人员结构老龄化、低龄化特点,多建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健身锻炼的场地设施。此外,要有重点地建设,避免“撒胡椒面”,并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健身项目。
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黑龙江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常委孙东生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筹办冬奥会和发展冰雪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3亿人上冰雪”正成为现实。但冰雪运动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大众供给和高端消费的比例失衡,大众消费服务供给不够。他建议立足普及群众冰雪运动,推动“冰雪东南飞”,优化空间布局,加大普惠型冰雪运动服务的供给。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需要逐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对此,黑龙江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张显友建议打造面向老年人的便捷健身场地设施,“每个城市都应有一定数量对老年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健身场馆,要推进老年运动器材及配套设施的研发应用,培育‘康养+体育’这一体育健康产业融合点。”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量”的需要,还要满足“质”的需要,这也是委员们的一致观点。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表示,要把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全民健身新趋势特别是疫情后群众健身新需求,精细做好场地的选点布局、设施的配置更新。引导群众寻求多样化的锻炼方式,探索多元化的健身场景,让更多群众尽享健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