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家行业类媒体浙江走基层强“四力”
44家行业类媒体浙江走基层强“四力” ,活动结束时记者说——
这次活动锻炼了快速想选题的能力
在诸暨市枫桥经验陈列馆,记者们带着问题参观采访
“大屏幕正实时显示着每一家新办企业的办件进度:12月17日09:34:10,为一家名为中曦(浙江)物联科技的公司发送受理短信,至10:01:40,业务办结为企业发照。也就是说,短短26分钟,即可完成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员工参保登记、银行开户等各项开办事宜。”这是《中国信息报》记者张梦洁在《数字赋予了杭州什么》报道中对杭州市上城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记录。
这一“画面感”十足的记录得益于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行业类媒体“走基层强‘四力’”主题采访活动。12月16日—20日,全国44家行业类媒体记者走进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看“眼云共治”,走进诸暨市枫桥镇看枫桥经验,一个个基层动态在各行业媒体记者的看、问、想中,落在报纸上、微博上,传递出改革创新的勃勃生机,也透着记者强“四力”的坚定脚步。
“怎么少一个人”“有个记者下午继续留在这里采访”“稍微等一下,还有个记者在采访”。5天时间里,发车去往下一站之前,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掉队”“迟到”之后,记者们的稿子更有看头了。《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王照重在枫桥镇记录下一个“从怒气冲冲到握手言和”的故事:市民丁先生因净水器在出差期间发生漏水,和商家就赔偿事宜争执不下,扬言要起诉。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寿浩林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耐心说和,最终商家同意一次性补偿丁先生1.8万元,并上门更换修理净水器水管,双方握手言和。
这个体现丰富的枫桥经验又消费者味十足的故事,是强“四力”的结果。而类似这样从基层创新中捕捉、思考、追问来的“好料”,在此次采访活动中每天都会“露脸”。以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魏晓璐为例,在互联网创业基地,她问大学生创业如何避坑;在小河街道看“眼云共治”,她问这项创新对减少校园霸凌作用几何;在王羲之书法博物馆,她问怎样让互联网“原住民”的孩子们放下游戏、走近书法……一番精准的提问之后,魏晓璐在看似与教育不沾边的地方,发出了一条条教育味足、基层味浓的报道。
采访活动临近结束时,《中国商报》记者祖爽说:“领导派我来的时候,我还想年底这么多事,一个星期的时间太浪费了,但是来了之后我觉得太值了,基层处处有好新闻。”《中国教育报》记者贾文艺说:“这次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了我快速想选题的能力。”收获满满的记者们纷纷点赞此次“走基层强‘四力’”活动。(记者洪玉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