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总书记两赞这位企业家的深意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读懂总书记两赞这位
企业家的深意
|
参评项目 | 评论 | |||
体裁 | 文字作品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李树林 | 编辑 | 张文燕、姜虹羽 | |||
刊播单位 | 中华工商时报社 | 刊播日期 | 2020年11月16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要闻 一版 | 作品字数(时长) | 1693字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连续数年,作者都参加了中央社院举办的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研讨会,对张謇的生平事业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思考。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评价张謇等五位民族企业家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再次称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总书记在短短数月内两赞张謇,是在向广大民营经济人士释放信号,要学习张謇爱国、救国、报国的精神,树立世界眼光、达则兼济天下,本文及时准确地解读、阐发了这一信号,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 |||||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
这篇评论首先在面向工商联干部的微信公众号刊发,阅读量7615,读者在留言区评论热烈,收获了大量共鸣。继而在多家新媒体平台推送,其中百家号阅读量为47673,推荐量为238049。新华网、半月谈等多家网站,省市县工商联、商协会组织和民营经济领域多个公号转发。 | |||||
社
会 效 果 |
此文播发后引起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特别是在全国工商联系统和民营经济人士中间反响热烈。迄今为此,包括本报在内的广大媒体陆续刊发了大量关于赴南通张謇故居学习参观的消息、张謇精神学习培训研讨报道、理论探讨文章。依托张謇故居,全国工商联还在南通建立了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举办了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专题培训班。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这篇评论从总书记两评张謇入手,深刻剖析了张謇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特别是对广大民营企业家所具有的启示和典范意义。文章视野宏阔,思想深刻,文笔优美,感染力强,读来意味深长。
签名: 2021年 4月27日 |
读懂总书记两赞这位企业家的深意
作者: ■本报评论员李树林
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期间,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称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在3个多月前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总书记就曾赞扬过张謇等民族企业家,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短短数月,总书记两赞张謇,既是对企业家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企业家的嘱托和希望。
张謇是清末状元。在那个被泪水浸泡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时代,张謇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主张。他从白手起家创办大生纱厂开始,用了20多年的时间,先后创办了棉纺、机械、食品、食盐、运输、金融、房地产等不同行业69家企业;他将在大生纱厂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出,创办了400多所学校,兴办了大量慈善公益事业,成为那个时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
沧海桑田,可歌可泣。张謇的人生道路和事业,折射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至今焕发着时代的光芒。今天的中国再也不像山河破碎、任人宰割的晚清和民国,今天的全体中国人民信心百倍、豪情满怀。但是我们要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广大民营企业家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落实“六稳”“六保”,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征程中担当作为,仍然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张謇精神。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企业家能以家称,乃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张謇秉承“士负国家之责”,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爱国是张謇精神的内核,也是我国所有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广大民营企业家要用行动诠释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总书记指出,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躬身践行“实业报国”。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他为中国近代实业兴起贡献了毕生精力。新时代呼唤实业家精神,呼唤更多的企业家专注实业做强企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向夯实实体经济发力。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谨记实业报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把中国制造推向新的高度。
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洞明世界大势”,因而他的事业虽在南通,却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当前,新冠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应对全球市场萎缩的态势,必须畅通“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广大民营企业家要按照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以开放胸襟和国际视野,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张謇坚守“达则通济天下”“兼济天下苍生”的理念,1903年,他利用个人薪俸和四方筹集的资金,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此后20多年间,他个人捐资,先后创办了370多所小学、6所中等学校和多所高等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还兴办了覆盖当地社会贫困阶层的诸多慈善公益事业。其慈善思想吸收了传统的政治、伦理观念,还加入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的近代观念,成为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照亮历史天空的那些璀璨的星辰,总被人们仰望着表达敬意。1956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接见黄炎培先生时曾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称许张謇,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注入新的内涵,这是新时代赋予爱国企业家的荣光。张謇,这位被总书记赞誉为先贤和企业家楷模的民族脊梁,历史从未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