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近百万亩胡杨林和湿地保护区后,西北油田历时两年,研发形成超深大位移技术,让钻头可以像“贪吃蛇”一样在超深地下穿行从数千米外打井 采胡杨林下油气
5月15日一早,朝阳掠过大片胡杨林,片片金光洒在井架上。钻井队队长杨江辉与往日一样,登上设计井深为9472米的亚洲最深井——“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作业平台,了解夜间钻进情况。
“目前井深4900米,各项参数平稳。”杨江辉介绍,这口亚洲最深井应用了超深大位移技术,24天后将进行水平钻进,延伸到胡杨林下的油气藏,将那里的油气采出来。
近百万亩胡杨林和湿地保护区的地下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仅这口亚洲最深井所在的区块,预测原油储量规模就达到600万吨。
尽管如此,为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8年以来,西北油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先后退出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里木河上游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测算影响78万吨/年原油、3.5亿立方米/年天然气的产能。
到2020年底时,西北油田已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区所有油气生产设施清退及原有场地复垦、生态恢复工作,顺利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自然资源及环保等部门验收。
记者跟随西北油田工程服务中心员工赵继沛来到跃进3井等井站,查看植被修复情况时,只见昔日的井站、管线和繁忙景象早已不在,保护区内补种的红柳、梭梭与周边的胡杨林已融为一体。
“以后很少有机会来这里了。这里的油井、场站、管线,哪条路上的胡杨长得茂盛,我都很熟悉。”赵继沛曾在这里工作3年,一直参与油田设施退出生态保护区的工作。
退出保护区后,那里丰富的油气资源还采不采?“对中国石化这样的国家能源骨干企业来说,保护生态环境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之间,我们不是做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要做二者兼得的必答题。”西北油田负责人张煜说。
西北油田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钥匙。“深地工程”建设中,他们形成了新的地质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以此为基础,2020年开始搭建开放合作平台,聚集内外部科研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一深带万难。保护区外数千米打井,采胡杨林下油气,关键是要突破超深超高温地下水平钻进的难题。近千根钻杆连接起来,在七八千米深的地层下软得像面条,要精准控制钻进方向难度可想而知。
钻井作业需要应用高精度随钻测控系统控制钻进方向,但在七八千米深的超深高温地层中应用,测控仪器极易失效失灵。
为此,科研人员应用耐高温电子元器件、橡胶件材料,提高仪器性能,苦苦攻关20多个月,最终形成超深高温高效定向技术。这项技术结合高精度随钻测控系统,能够将地下深处的工程信号实时传输至地面,为随时调整作业参数提供依据。
“这样一来,钻头就像长了眼睛,直线加速、绕行避障,在七八千米深的地下像‘贪吃蛇’一样灵活,能够精准找到靶点。”在亚洲最深井——“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作业现场,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研究所工程师杨卫星,看着自己参与研究的项目成果得到推广应用,抑制不住地高兴。
他和同事还创新研发和应用了井筒稳定保障、套管安全下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超深大位移钻井由短距离向长距离、由长周期向短周期跨越,这些成果共同构成超深大位移技术。
“常规的钻井采油是向下打井,就像喝豆浆,一根吸管插到底;而用超深大位移技术开采保护区地下的油气,则像是用一根L型的吸管,插到杯子底部后,还要横向延伸很长的距离,才能喝到豆浆。”杨卫星说。
2022年2月,超深大位移技术首次应用,深层水平钻进距离由210多米增至1400米,实现退出保护区后胡杨林下油气开采的新突破。今年3月4日,第二口应用该技术的油气井顺利完钻,相比第一口井,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今年“五一”期间,跃进3-3XC井开钻,设计水平段钻进距离3400多米,将刷新亚洲超深层钻井水平位移纪录。
夕阳余晖下,井架的影子越拉越长,井场周边胡杨树枝干遒劲有力,向上伸展。站在钻井平台上远望,已经在这工作4年的杨卫星,仍然被美景深深吸引:“超深大位移技术的下一个目标是突破5000米。我坚信,我们既能当好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者,又能当好绿色生态的守护者。”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