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以保护之“力”聚绿色发展之“势”

《秋色》——王忠宝

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五彩斑斓,冬天白雪皑皑……林区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放眼四顾,到处是怡人的绿色。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基因库,森林资源面积837.02万公顷,森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占中国重点国有林区的近1/3。

蓝天白云常作客,满目秀色入眼帘。10.67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忠诚地诠释着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挺起生态文明建设脊梁,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的生动实践。2021年,林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持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将绿色当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生态底色,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以保护之“力”聚绿色发展之“势”,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生态答卷。

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兴安万木荣。每逢春季,林间地头,随处可见林业职工植树增绿的身影。

“明年7月份我就退休了,领导考虑我年龄大了,让我干轻松一点的工作,可我就是闲不住,这么多年跟着大家一起上山都习惯了,没干够啊!”伊图里河有限责任公司伊东林场管护队员柴体青说道,古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憨憨的笑容。

今年59岁的柴体青参加工作已经42年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栽一棵树,多成一片林,为林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到退休后和子孙后代讲起来,他曾经管护的林子里有一小半以上的树都是自己栽的,这是他这辈子最骄傲、最自豪的事。
植树造林是体力活,也要能吃得了苦。春季造林时气温低,上山前穿着棉袄、棉裤,到了造林现地干起活来,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后背,这些,他从没在乎过;有时遇到坡度过大的造林地,汽车进不去,就得靠人力背苗上山,有时背苗走,一走就是1个小时,平均一次要背100多棵苗,柴体青经常是回到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这些,他从没抱怨过……只要这片林子绿,苦点累点都不算啥,柴体青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万顷林海碧波涌。林区正是有众多像柴体青这样为植绿倾情奉献的务林人,才构筑起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大苗基地

2021年,林区人工造林计划1.96万亩,完成1.96万亩,完成率100%; 补植补造计划33万亩,完成33.05万亩; 植被恢复计划33797.9亩,完成35157.4亩,为计划的104%。其中:常规植被恢复24169.9亩、荒地还林1145.4亩、生态脆弱区修复723.9亩、重点地段绿化9118.2亩(超计划完成1334.8亩); 森林抚育已完成125.4万亩;苗木培育育苗计划1130亩,完成2737.8亩,产苗量15775.2万株。

库都尔林业局植树造林现场(陈晓琳)

这一年,在林区大地上,一场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一幅生动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绿色,是林区的底色,也是林区的“家底”。

每年林区春季的“顶浆期”,总能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四五个人为一组,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扛着铁锹,有的拉线定位,有的挖坑培土……无论是山坡上还是沟塘里,都闪现着绰源森工公司干部职工忙碌的身影。

“根据公司统一安排,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同时,各单位的植树造林工作也同步开展。”育林林场主任毛忠木对记者说。

说到“干旱阳坡”造林,毛忠木打开了话匣子。“干旱阳坡地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坡陡、石多、土薄,水土很容易流失,生态非常脆弱。我们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了很多办法。坡陡,那就垒砌鱼鳞坑,涵养水土;石多,那就‘背土上山,客土造林’;缺水,那就覆盖地膜,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草的生长。总之,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对于绰源森工公司的职工来说,绿化工作远不止干旱阳坡造林这一项。今年5月,为抢抓苗木种植的黄金期,绰源森工公司在劳动节当天就开始了春季造林绿化工作。乌塔公路两侧,森林调查设计队陆续把运苗车上的樟子松苗卸下,移栽到景观林中;育林林场生态功能区,森林消防员紧锣密鼓地开展放样工作;各单位的造林一线,森林经营管理部的技术人员认真开展现场勘查和技术指导工作。

苗木大棚

因地制宜造林,科学布局苗木,绰源森工公司仅是林区生态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2021年,森工集团按照森林培育工作的数量、质量和进度的“三确保”要求,狠抓场地、设计、苗木、人力、栽植、管护等过程质量管理。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严格履行作业设计事前审批备案制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现地进行专项督导,委托第三方开展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同时,编制了森工集团和子公司两级森林抚育补贴实施方案; 开发并推广使用森林抚育调度在线填报系统,基本完成了森林经营管理系统的编程工作;在基层完成了2期森林培育专业技术培训; 完成了绰源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作业设计的认证审批和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项目的验收工作。

阿龙山林业局森防站对鸟巢箱招引率、筑巢率展开调查 

阿里河森工公司森防站对森林病害进行综合防治

5月的林区,草木吐绿,万物复苏。可在库都尔森工公司森防站“森林医生”的眼中,他们关注的不是美景,而是森林病虫害。

众所周知,火灾是森林的天敌。然而,被称之为“无烟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同样不容忽视。

今年5月,记者曾跟着森防站的技术员宋晓勇去森林里“出诊”。第一站是位于原林71林班的松瘿小卷蛾监测点。“为啥有些落叶松被套在一个白色的网罩里?”记者充满好奇。

技术员宋晓勇解释道:“这叫‘套笼’,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用来监测、捕捉松瘿小卷蛾,相当于‘野外饲养’了。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把被虫子侵害的幼树罩起来,上下两端用绳子系紧,中间透气又透光,不影响树木生长和虫子进化。别看松瘿小卷蛾体积小,危害性特别大,一旦落叶松的幼树被侵害过,就失去了成材的机会。”

宋晓勇向记者介绍说,这个“套笼”是专门为松瘿小卷蛾“量身定制”的,要不定期地检查,防止出现松口、破损的地方。等松瘿小卷蛾从幼虫进化成蛹的时期,成虫就会从树干里钻出来,但等待它的是飞不出去的“套笼”。原来,他们正在开展一个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松瘿小卷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通过了解掌握松瘿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一套最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据了解,2021年,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384.96万亩,其中:轻度发生218.15万亩,中度发生112.32万亩,重度发生54.49万亩。年初计划完成防治面积240万亩,实际完成防治面积258.26万亩。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虽然森林里每年都会上演“人虫大战”,但消灭不是最终目的。

“如果将虫害完全消灭,会破坏生物链,保证有虫不成灾,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是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库都尔森工森公司防站副站长薛旗一语中的。

茫茫林海中,林区广大“森林医生”凭借智慧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打赢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森林火灾”,也让“除害、敬业、厚德、求是”的“啄木鸟精神”在兴安林海传承不息……

为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体系,2021年,林区建成24个监测站、191个林场监测点、402个灯光诱集点、407处信息素监测点、259个无人机监测点,监测覆盖率达98.88%,共完成监测面积1.2亿亩。出动监测人员32728人次,车辆17237台次,踏查路线2123条,踏查总里程58.66万公里,踏查点40346个,固定标准地747块,一般标地4229块,无人机监测75万亩,监测准确率为93.5%。共发布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疫情信息动态1020条次。

一个个数据的背后,是务林人护林守绿的不懈努力。今后,林区将充分发挥生态建设主力军的作用,继续扛起守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历史责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朝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迈出坚定步伐。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