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可望可及 ——民革中央建议将社区养老做深做实做到位
近日,全国政协公布2020年度好提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5974件提案中,60件好提案从中脱颖而出,各民主党派中央均有提案入选。入选提案涉及公共卫生、农村教育、城市健康安全、养老服务、企业权益、文物保护等方面,它们当中,有的来自党派中央的重点年度调研,有的源于基层的善言良策,充分展现了协商民主聚共识,建言资政促发展的履职成效。
今日起,本版开设《聚焦全国政协好提案》栏目,围绕民主党派中央入选提案刊发系列通讯,敬请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城市养老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方面牵动着亿万家庭,另一方面也许会带来社区管理模式重组的可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8.7%。仅从比例上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就是这18.7%,关联的却是2.64亿老年人的上亿个家庭。不少人忙忙碌碌了一辈子,退了休才惊觉无儿孙在侧;很多在年轻时候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老年却成了难题……老年群体选择什么样的养老生活,面临各项养老难题时怎么办?城市养老问题越发成为社会焦虑之时,答案指向了社区养老。
2020年全国两会,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将社区养老做深做实做到位的提案》(0416号)。提案中提到,不断增长的各类养老需求与我国尚不完善的养老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用于我国基本国情、能够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冲击的养老机制。
为什么在机构养老、旅行养老、以房养老等等养老模式多样的今天,社区养老被推到了解决问题答案的最前沿?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如何做到人心深处?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该提案的主笔人——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王以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决定了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老年人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这让他们普遍感觉到安全、自由和温暖。我们要尊重老年人的主体性,促进老年人功能发挥、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王以新关注养老问题10年有余,调研范围遍布我国东部、南部以及西北部各大省份。在她的调查研究中,社区老年人、尝试过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以及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等等都是她主要联系的观察对象。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今年4月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大多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了“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言,也仅有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王以新表示,这是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大多针对的都是中高档收入老年人,普通工薪阶层老年人承受能力有限。即便是普惠型养老机构,也由于距离城市较远,不便于亲人探访,效果也不理想。
相反,社区养老将为老人的老年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
“原居安老”首先需要提供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环境硬件。民革中央在前期的一项抽样调查中了解到,经济保障、医疗保健是老年人关注的重点。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有66.09%的老年人表示未来会考虑上门的日常照料服务,例如照顾饮食起居、协助家务活等;有92.27%的老年人表示需要助餐服务等社会化养老服务……(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由此种种,民革中央在上述提案中提出,建议整合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力量,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在社区建立2000平方米左右的养老会所,完善休息、饮食、娱乐、保健康复、简单医疗等设施,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方式,围绕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具体包括开设老人餐桌、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展老人托管服务等;建议引入有资质的餐饮、家政等企业,为老人们提供专业服务,还可以与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协调安排志愿服务工作者提供对口入户照料;在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方面,建议充分利用社区自我管理优势,加强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合作,以慢性病管理档案为基础,为每一位社区老年人建立可靠的健康档案;建议加快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建设,构建符合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推动更加全面、及时、高效地处理各种养老问题,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体验;建议国家实施引导性政策,包括学费减免、对口招生、校企合作、1+X证书制度等,做好养老职业规范化培训,满足养老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八角街道是比较成功的社区养老示范案例,该社区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八角街道吸引了王以新的注意。
八角街道是石景山区人口密度最大、老年人口最多的街道,老龄人口占该街道人口32%。近年来,该街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社区的主体性以及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整合辖区内各种涉老资源,积极开展幸福养老身边、床边、周边的“三边”工程,形成了以老年人为中心,以街道为平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织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了公平可及、整合连续、就近精准、医养康养融合服务,构建了多元主体的共建共享共治生态,基本实现就近养老。
“研讨超大城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而为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政策参考,实际上已迫在眉睫。”王以新表示,办好社区养老,不仅可以帮助解决中国目前普遍的“4-2-1”家庭模式所带来的家庭隐患,更重要的是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应时而生,社区养老率先被上海纳入了城市规划。
如何方便老年人在“一碗汤”的距离享受高质量养老服务?“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以尝试“政府补贴+企业让利+老人自负”的新路径,实现居家适老化改造2.5万户。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已成立32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72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232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等,逐步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养老事业,任重而道远。“完善我国养老机制,建立成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推动养老事业持久发展根本。”民革中央调研部表示。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