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在改革中涅槃:中国银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去银行,手里拿的是纸质存折,存取的都是现金,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而今,人们习惯了移动支付,就连我们老年人也学会了使用手机银行,如果来到银行网点,也只需在智能机具前‘刷个脸’,就能完成开卡、缴费、理财等业务,真是方便极了。”今年67岁的刘老先生是一家国企的退休职工,作为银行的“老用户”,说起几十年来银行业的变迁,他颇有感触。

回溯历史,中国银行业从最初的“技术性破产”,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背水一战,相继完成了企业化、商业化、重组、改制、上市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支持实体经济、服务百姓民生的重要金融支柱,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29.6万亿元,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及资产质量均居于全球可比同业前列;在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上,共有143家中资银行入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位居榜首,第二至第四位的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更是已连续8年蝉联第一名……这一系列数字表明,如今的中国银行业已傲然屹立在世界金融版图中。

改革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中国银行业将顺势而为,掀起数字化转型革命,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序章:打破“大一统”格局

“从1979年开始,在邓小平同志‘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指示指引下,中国的金融体系,包括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成就。”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在谈到中国银行业改革时如是说。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8年,彼时中国人民银行刚刚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具体的商业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的经济实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从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国有银行改革开始起步,先后经历了农行恢复、中行改革、建行独立与工行分设,国有银行破壳而出。

其间,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该文件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应当“集中力量研究和做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持货币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至此,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

从1986年开始,以交通银行股份制重组为开端,深圳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

回顾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成立之初,不少银行起步于“服务本地经济”。例如,1993年,为了解决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城市基础建设的融资问题,上海宁波路上诞生了一家地方银行,当年,人们为这家银行的命名举棋不定,最后从实际出发,聚焦“浦东”,冠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之名,在这家银行身上印刻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印记。

可以说,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中国银行业由此翻开了历史巨变的序章。

蝶变:股改上市实现脱胎换骨

数据显示,上世纪末,国有银行不良率高企,从1984年到1990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大多数年份在10%以上,80年代末期达到15%。1996年,四大国有银行不良率一度超过20%。

与此同时,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也给我国脆弱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到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后,四大国有银行仍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

包括高盛在内的众多外资投行纷纷发布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濒临“红线”,西方一些媒体甚至在头版用“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的标题来吸引眼球。

改革已箭在弦上。

“核心问题是银行发展机制,没有建立新的风险管理体系,不良贷款还会增加。”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回忆国有大型银行股改上市时说,改变体制成为银行涅槃的“药方”。

2002年2月,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由此拉开了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大幕。

此后,国务院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大决策付诸实施,我国银行业奏响了“重组、股改、上市”三部曲——通过国家注资和剥离坏账,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解决历史存量问题;通过股份化,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健全公司治理;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进一步充实资本金,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推动银行改革。

在2005年到2010年的5年时间内,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完成了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两地上市,“背水一战”的国有商业银行浴火重生。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是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中最辉煌的一个篇章。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前10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其中一大亮点,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如此评价。

崛起: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国有大型银行股改上市的成功示范下,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开启了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热潮。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上市银行数量已达51家,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6家城商行和10家农商行,其中,4家位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13家入选全球金融500强。

自上市以来,我国银行业规模稳步壮大,经营质效全面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143亿元,同比上升2.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1.28%,较上季末上升1.8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1%,较上季末上升0.1个百分点。2021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1%,资本充足率为14.5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

值得关注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等,对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客户模式和产业选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昔日“躺着赚钱”的银行已经放下姿态,进行精耕细作的探索。

近年来,银行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和宗旨,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新举措、新作为促进银行与实体经济、银行体系自身内部的良性循环,助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打好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责任金融、普惠金融、价值银行、绿色银行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走进新时代的银行业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从“规模银行”到“价值银行”的转型。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竞争环境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商业银行须深化改革,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权管理和董事会建设,突出董事会核心作用,规范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事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银行治理制度;另一方面是采用差异化定位,稳步推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综合化经营以及中小银行的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表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