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决战脱贫攻坚|"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受疫情影响,耽误了个把月,得赶紧把种子下下去,别影响了收成。”在贵州省关岭县交界村,第一书记卢旭从镇上拉来了年前订购的薏仁米种子,挨家挨户送到村民手里。他一边卸货一边叮嘱村民,其中就有去年刚脱贫的张发友。

  交界村曾是关岭县有名的贫困村,2016年3月,县纪委派出第二纪工委副书记卢旭主动“请缨”,驻村帮扶。去年11月21日,卢旭把最后一份脱贫告知书送到张发友手里。这个中年汉子眼里噙满泪花:“这4年虽然辛苦,但觉得很值!”

抓党建 提振士气

  卢旭刚到交界村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849人,贫困发生率41.15%,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在与村两委干部共事的第一个星期里,卢旭就找到阻碍脱贫攻坚的根本问题——基层党组织薄弱。

  “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各行其是,其他班子成员工作纪律散漫,心思都不在帮助群众谋发展上。”卢旭说。在深入走访群众后发现,村支部书记、村计生专干私自把自己及家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干部在低保等惠民政策上优亲厚友,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卢旭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他毫不犹疑地清退了违反纪律搞优亲厚友等问题的村干部,选优配强3名村支两委干部。

  “卢书记是纪检干部,非常注重抓纪律,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工作作风转变了。”交界村副支书程国华说。

真帮扶 以心交心

  “以心交心,才能得真心。”这是卢旭工作的“法宝”。卢旭到交界村后,白天村民下地干活,他到田间地头参与劳作,晚上,他就到村民家里“磕家常”。驻村一个月,他就将全村472户的情况摸清。

  “85后”小伙子张富宽,2012年和2016年相继丧失父母双亲,留下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弟弟。“在家照顾弟弟,又没有生活来源。”卢旭提出,让张富宽外出务工,把弟弟留在医院治疗。

  “村里给他弟弟申请了每月900多元的特困供养金,加上医保报销,基本能解决治疗费用。”卢旭说。

  今年春节,张富宽专程向卢旭“汇报”。“在福建做木工,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现在手里面有些积蓄,再奋斗一年,就回来找对象结婚,一起创业。”张富宽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乡创业,也是外出务工多年的贫困户金松的梦想。卢旭到县就业局帮助金松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并推荐其到市、县开展技能知识培训。如今,金松的养殖场已初具规模,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挪穷窝 开启新生活

  “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搬到城里不习惯。”2017年以来,卢旭十多次动员叶学仲搬迁,都遭到拒绝。

  交界村山地面积占85%,依靠传统农业无法脱贫。为此,县里确定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鼓励一部分村民搬到县城生活。

  “嘴皮子都‘磨起泡’,叶学仲只要看到我朝他家走去,直接大门一关。”卢旭说,“他条件是非常适合的,妻子在县城务工,两个孩子都在城里读大学。”

  卢旭打电话给叶学仲的儿女,说通他们的父亲。3个月后,叶学仲到城里开始新生活。

  贫困户叶明南在外打工,三个孩子在邻村上学,每天来回要走两个半小时路程。卢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动员叶明南搬迁。“在农村生活成本少,搬到城里负担重。”刚开始,叶明南也拒绝了。

  叶明南母亲告诉卢旭,“他常说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在卖多大力气也要供娃多受点教育。”随后,卢旭带着叶明南到县城考察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经过了几个月的思想斗争,在孩子开学前,叶明南领取了县城搬迁房的钥匙。

  “以前不想搬,现在来了就不想走。”叶学仲在2019年6月搬进新家,在县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儿子已大学毕业找到工作。

  自驻村以来,卢旭多次组织贫困户前往县城搬迁安置点参观房屋设计、小区环境,看看搬迁群众的生活。回来后,他们打消了顾虑,陆续提出搬迁申请。目前,交界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2户394人,危房改造42户、房屋跑风漏雨专项整治38户。

产业帮 打好持久战

  一边动员异地搬迁,一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刺梨,是当地一种特色水果。多次走访考察后,卢旭嗅到了商机。“交界村的气候和土壤都适合刺梨种植,亩产2000到4000斤,市场价3至4元一斤,扣除成本,每亩收益可达5000元以上。”卢旭为村民们算起了账。

  “可是卢书记,刺梨要三年才结果子!”有村民质疑。

  “脱贫致富是场持久战,何不通过发展多种短期见效的项目来衔接?”卢旭提出“以短养长”的办法,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调研,收集可流转的土地信息。为了填补刺梨种植这段收入“空档期”,组织村民在刺梨基地套种350亩乌芋,实现收益13万余元。

  四年驻村,卢旭共协调150万余元扶贫资金发展刺梨种植、饲草种植、乌芋种植、蛋鹅养殖等项目,村民人均收入从2016年500元提升到2019年的1150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5%。

  虽然交界村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但卢旭仍继续驻村帮扶,“不仅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还想带着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刚卸完货,村干部就来找他商量刺梨树施肥的事。“再过一个月,刺梨花开,那可是全村人的希望,我得去看看。”卢旭的脚步又踏上了乡间路。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